
在珠海古元美术馆,
海底秘境“浮出水面”。
展墙之上,
珊瑚簇拥如水中花束,
枝蔓舒展,色彩斑斓,
在潮流中轻轻摇曳;
鱼影穿梭,
如彩点掠过枝影,倏忽而逝。
![]()
方榕榕《星空下的仰望者》
11月14日,
“探秘万山群岛”海底摄影展启幕,
将持续至11月30日。
135幅影像聚焦海底奇观,
串联岛屿生态与人类守护,
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立体图景。
镜头所至,
是自然的低语,
也是发展的伏笔。
11月16日,
羊城晚报·羊城派推出报道
《海平面之下,
“珠海蓝”到底有几种颜色?》
一起聚焦这片“珠海蓝”!
![]()
“伶仃洋上,星罗如万山诸岛,其碧浪之下,潜藏胜境。珊瑚斑斓,鱼跃鳞辉,贝类悠游生动。”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剑在观展后感慨,“观此展,方知珠海水下,另有天地,斑斓绚丽,不逊尘寰。” 摄影展引领观众将目光沉入海底,穿越伶仃洋的波澜,抵达万山群岛的蔚蓝深处将外伶仃、庙湾、北尖、蚊尾洲、三门、平洲等海域的秘境一一展开。
![]()
方榕榕《夜行者》
![]()
刘旭平《担杆列岛》
![]()
陈丹枫《万山棋局》
![]()
张洁桢《浮石湾曙光》
蔚蓝深处,万物有灵。海扇轻启,海柳轻摇,奶嘴海葵簇拥成团,克氏双锯鱼(小丑鱼)在触须间游弋嬉戏,海兔缓缓爬行,仿佛在水底写下温柔的诗行……不少观众在展厅里驻足惊叹:“没想到珠海的海底如此缤纷。”
![]()
何凯东《奶嘴海葵》
![]()
方榕榕《火炬传递者》
![]()
摄影展现场。李建束/摄
在珠海高中生欧阳云飞的镜头下,浑身长刺的海胆藏于棘穗软珊瑚之间,周围珊瑚似燃烧后的火焰,色彩浓烈,一刚一柔,彼此映衬。
![]()
欧阳云飞《棘穗软珊瑚中的海胆》
欧阳云飞的父亲欧阳敏酷爱潜水,近五年来累计已潜200多瓶气。在珠海海底,他邂逅过不少奇景。他还拍摄到了“海洋之心”——照片中,多种珊瑚自然呈现心形,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欧阳敏《万山群岛海洋珊瑚之心》
在欧阳敏看来,海底摄影展的意义不止于美学呈现,更是视野的拓展。他希望摄影展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市民和青少年了解海洋、亲近海洋。“通过影像的直观表达,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亲近海洋,重新认识身边海底世界的美好。”
![]()
欧阳敏《漫天遨游——雀鲷鱼》
![]()
欧阳敏《黑羽白——黑珊瑚》
![]()
绚丽海底的背后,是生态的脆弱。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珊瑚的斑斓与鱼群的灵动,更有那些默默守护蔚蓝的身影:深海净行者清理海洋垃圾,科研人员调查取样,志愿者修复珊瑚……他们在水下无声地劳作,为海洋写下深情的告白。
![]()
何凯东《藻屿晴光》
![]()
刘晓平《珊瑚繁育》
![]()
欧阳敏《三门岛珊瑚调查取样》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岚指出,影像背后,是珠海多年坚持生态治理与系统修复的成果。早在2006年,珠海便设立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启动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如今,保护区内已记录到数十种珊瑚,形态各异、色彩饱和,与热带鱼群交织成跃动的海底画卷。中华白海豚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频繁出现在珠中江水域,正是区域生态环境稳定、食物链完整、水质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
![]()
欧阳敏《盛开在海洋的魅丽花朵——管孔珊瑚》
![]()
郑蔼芳《中华白海豚》
![]()
欧阳敏《海底花园的调色盘——海羽星》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智勇介绍,近年来,万山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持续推进砂质岸线修复、珊瑚礁生态修复、入海污染物治理等系统工程。
在担杆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的种群数量从1989年的不足300只增长至2000余只;在庙湾海域推进珊瑚礁人工修复,累计移植珊瑚逾两万株,“海底森林”重现生机;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常态化,中华白海豚、绿海龟等珍稀生物频频现身。这片海,正以鲜活姿态,回馈着人们的守护。
![]()
甘耀辉《猴王与他的孩子们》
![]()
蔡建华《担杆岛猕猴》
![]()
蔡建华《黑枕燕鸥》
![]()
海底生机盎然,为内容创作与产业延展提供更深支点。
珠海市文联主席张邦雄称,本次展览以全新视角诠释海洋之美,唤起公众对海洋世界的向往与关注。他希望以艺术为媒,激发公众兴趣,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欧阳敏《中国的“马尔达夫”——庙湾岛》
如今,海洋不仅是资源,更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载体。围绕海洋主题,珠海持续拓展内容表达与产业联动。
《领“鲜”珠海》海鲜地图不久前亮相,将海洋牧场、渔业资源与文旅消费串珠成链;Discovery探索频道将《探索新境》海洋篇拍摄地定在外伶仃岛,艺人夜潜记录荧光珊瑚的奇幻光影;浙江卫视纪实类读书综艺《我在岛屿读书》曾邀请余华、莫言等作家登岛对话,在海风与书页之间共赴文学之约;诗歌朗诵、采风写作、环岛骑行等活动不断推出,丰富了海岛的文化场景。
![]()
![]()
《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中,莫言、余华等作家寻访东澳岛美景、畅谈阅读与写作。珠海万山/图
文化的融入不仅拓展了海岛的内容边界,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协同动能。以内容为引、以生态为基,万山群岛正构建“食、游、赏、学”一体化的体验体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表达,推动资源整合与消费升级。
在珠海生活了二十余年的欧阳敏直言:“这几年变化太大了,航线更密集,设施更完善,岛上越来越有生活气息了。”岛屿的格局正在重塑,生活的节奏与海洋同步。人随海动,海因人兴,海岛成为人与自然和融共兴的真实场景。
![]()
王卫民《云上的海岛》
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岩提及,珠海因海而名、向海而兴,海洋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承载着特区人敢闯敢试、向海图强的精神基因。当前,珠海正锚定“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希望以展览为契机,推动万山群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令人向往的海上会客厅,提升珠海海岛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
陈丹枫《伶仃云海迎朝晖》
曾经难以触及的海底世界,
如今以诗意之姿浮现眼前。
这份呈现,并非偶然,
而是珠海的底气使然,
它源于修复的积淀,治理的定力,
以及对海洋的洞察。
这份从容与开放,
不只是城市的自信,
更是一种邀约:
愿更多人走近深蓝,共同守护。
生态之美,亦是生产力;
海底的丰姿,不止惊艳,
更孕育着时代的新可能!
文/钱瑜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制图/金阁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田海
三审/常立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