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5点,老李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去晨跑。家里人早已习惯了他的健康生活方式,觉得每日锻炼、低盐饮食,还有坚持戒烟戒酒,总能让他规避大病。
令全家措手不及的是,某个冬日,刚冲出大门的老李突然倒地,求救无果,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室,医生只能无奈签下死亡通知单。事后,家人满脸疑惑:“平时挺健康的人,怎么就突然猝死了?”
![]()
据医生回忆,类似这样的病例还真不少。很多看似“健康”的人,其实早就埋下了“猝死”的隐患,只是表面风平浪静,一触即发而已。
“健康人也会突然猝死吗?”这是许多人心头的大问号。研究显示,猝死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遥远。
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我国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每年约有54万人因猝死离世,平均每天逾1500人突然倒下。
这些人年龄跨度巨大,从青年、中年到老年均有分布,但究其根本,大部分“倒下的生命”在事发前几乎没有被察觉到严重危险信号。
哈佛医学院曾在一项著名医学期刊上发表过实证解剖研究,分析了5516例猝死尸检样本,筛查出一组极为突出的共同特征:
![]()
慢性基础疾病未规范管理、长期作息紊乱、隐藏性高风险心血管异常、情绪长期高压。正是这些人生行为与生理信号的交错累积,让许多“外强中干”的人,最易“一瞬间倒下”。
慢性基础疾病未被规范管理。约68%的猝死者生前罹患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但多数未按医嘱规范用药。
晚期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肥厚、心室腔变窄,让心脏一旦负荷过重,极易引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糖尿病人常因忽略年度全面体检,心血管微血管长期受损,却浑然不觉,直到猝死发生才被发现。
你以为“平时没啥感觉就没问题”,实际上,慢性病的“静默杀手”属性极强,只有规范控制(如血压稳定于130/80mmHg以内,HbA1c低于7.0%),才算真正“排雷”。
长期作息紊乱,昼夜节律被打乱。你是否经常熬夜、夜班倒班、凌晨刷手机至入睡?研究发现,猝死者中近55%的人有长时间作息紊乱习惯。哈佛重大队列研究指出,每周熬夜晚于23点超4次的人,心脏事件风险提高32.5%。
![]()
长期生物钟混乱让自主神经张力波动、心率节律紊乱,夜间血压无法自我调节,极易在凌晨静息缺氧阶段诱发心脏骤停。
隐藏性高风险心血管异常,未被及早筛查。接近49%的猝死案例,死者事前无明显症状,仅有轻度胸闷或短暂心跳快。
但解剖时发现,大多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纤维化、心律异常电位变化等“隐形杀手”特征。
“水管都堵了,平时用水没问题,可水压突增时就爆裂了”,医学上叫“无症状隐匿性心脏病”,是猝死最难防的“黑洞”。
长期处于高压、情绪不稳定状态。压力大、常发怒、情绪忽冷忽热,对健康的损伤有多强?调研显示,猝死者中,长期高压或突发重大情绪波动的比例为41%。
情绪激动可导致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短时间内升高,促使心跳加快、血压直线上升,心肌耗氧量攀升,易促发心律失常或冠脉痉挛。
![]()
尤其是那些平时情绪内敛、遇事不说的人,发生灾难性心脏事件的概率反而更高。
如果你或身边的亲人正好符合这些特征,千万别麻痹大意。很多人总认为“我身体没事”“慢性病不重就不用管”,但真正致命的危险正藏在不以为意的日常生活里。
规范管理慢性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复诊,至少每3个月一次全项检查,血压稳定后方可逐渐减少复查频率。
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也应定期检测血脂、血糖指标,并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药,切勿擅自减停或忽略医生诊疗建议。血压务必控制在130/80mmHg以内,血糖空腹建议控制于6.1mmol/L以下。
规律作息,重塑生物钟。尽量保证每晚睡眠7小时及以上,杜绝23点后入睡。对于夜班人群,可采取“分段补觉”结合定时起床,有规律进餐、起居。入睡前远离电子产品,保持室内光线柔和,加速入眠。
建议及早心血管功能筛查。40岁以上成年人,建议每年做1次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心脏彩超,有条件者增加高敏心肌酶和冠脉CT评估。如出现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等即便偶发的症状,也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排查。
关注心理健康,主动疏解压力。日常适当锻炼、分阶段安排工作,遇到压力和情绪波动时及时向朋友或心理医生倾诉。精神压力大会通过生理信号转化为健康风险,别把所有问题都埋在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