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言乍起,潜力初现
李显龙卸任新加坡总理后,还挺活跃的,2025年10月底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一开口,就直奔主题,说印度经济早晚会超过中国。核心理由呢?简单说,就是人口这张牌。印度人多,14亿出头,中位年龄才28岁,年轻劳动力堆在那儿,像一股新鲜劲儿,能推着经济往前跑。
中国这边呢,人口结构变了,老龄化来得早,劳动年龄段的人在缩水,这点确实是事实。印度这人口红利,听着就带劲,理论上能多干活、多消费,拉动内需和服务业。
![]()
不过,这优势不是天上掉的馅饼,得看怎么用。印度在数字经济和服务外包上,确实有点门道。IT服务出口顺差每年上千亿美元,班加罗尔那些科技园,全球公司都爱扎堆。英语优势也帮了大忙,外资进来容易,硅谷的订单源源不断。
2024年,印度服务贸易顺差超3000亿美元,这数字亮眼,难怪李显龙点名道姓,说印度潜力没完全挖出来。相比中国制造业那套硬功夫,印度走的是软实力路线,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外包,这些活儿门槛低,回报快,年轻人上手也顺手。
![]()
这预言听着鼓舞人心,可新加坡的视角总有点自家小算盘。新加坡夹在中印之间,贸易全靠平衡,要是印度起来了,能分担点中国压力,对他们航运枢纽的地位有好处。李显龙没明说,但这层意思谁都懂。
印度政府也乐见其成,莫迪团队推“印度制造”,吸引外资建厂,数字印度计划搞得风生水起。人口红利这事儿,国际上公认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东亚当年就是靠这个起飞的。印度要是教育跟上,基础设施补齐,那追赶的脚步确实能快点。
![]()
当然,潜力是潜力,落地是另一码事。印度劳动参与率不高,尤其是女性,才22.5%,远低于中国。每年得创造上千万就业岗位,可实际吸纳的少,失业率隐忧大。人口多不等于红利自动变现,得有配套的产业体系。
印度服务业占GDP六成多,制造业才14%,这结构偏科,容易出问题。预言再美,也得看基础稳不稳。中国这些年,从高速增长转到高质量发展,稳扎稳打,印度想超车,得先把自家后院收拾利索。
![]()
数据对峙,差距拉大
预言说归说,数据才是硬道理。2024年,中国GDP总量18.74万亿美元,印度3.91万亿,前者是后者的近5倍,就算按4倍算,那悬殊也够扎眼。粮食产量中国6.17亿吨,印度不到3亿;工业产值,中国稳居全球第一,印度还得追。
IMF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中国预计增长4.8%,新增产值顶得上印度全年。印度增速快,基数低,这就好比自行车追火车,风头劲儿是劲儿,可距离拉不开。
![]()
基础设施这块,印度短板最明显。电网损耗率25%,全球平均才8%,工厂一断电,生产线就得停。公路网覆盖广,但优质路少,卡车运货常卡在泥巴路里。相比中国,高铁四通八达,港口吞吐量世界前列,效率高得让外资直呼内行。
印度基建投资2025年计划39万亿卢比,可成本超支、审批拖沓,项目常黄一半。官僚体系低效,地方保护主义一堆,外资进来得过五关斩六将,一笔投资半年起步。中国市场统一,执行力强,项目落地快,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
教育和技能培训,更是印度痛点。文盲率21%,工程教育虽有亮点,低端IT工程师全球三分之一,可高端制造缺口上百万。制造业转型卡壳,技术工人短缺,自动化设备闲着。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多,但匹配度低,工厂里新手上手慢,报废率高。
中国职业教育覆盖广,技校遍地,工人上手快,产业链完整,从原材料到成品一气呵成。印度农业占GDP 15%,机械化低,农民还靠手工,效率上不去。中国农业现代化,联合收割机满田跑,产量稳。
![]()
经济增长不是直线冲刺,体量大后,增速自然放缓。中国主动调整,从量到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新增值更可持续。印度制造业弱,依赖进口零部件,中国出口顺差6000亿多,全球供应链离不开。
外资看印度热闹,可实际犹豫,监管不稳、罢工频发,建厂成本不低。人口红利听着好,可转化率低,劳动力质量、教育投资跟不上,就容易变负担。印度女性就业低,农村青年进城难,社会保障网松,这些都拖后腿。
![]()
数据对比一目了然,中国人均收入超1.2万美元,印度才2800多。贸易额中印2024年1384亿,中国对印顺差大,印度依赖中国设备和原料。印度想超车,得先补这些硬伤。预言忽略基数,现实数据一甩,差距拉得更大。
中国这些年,抓住了全球化机遇,技术投入大,创新活跃,印度还得从基础抓起。差距不是坏事,是动力,中国稳住阵脚,印度追赶有空间,但短期内,4倍鸿沟不是说跨就跨。
![]()
合作携手,共创未来
中印不是对手,是伙伴,两国人口占全球近四成,合作空间大着呢。2025年,关系回暖明显,边界会晤顺利,喀山共识落地,直航恢复在即。贸易额预计超1500亿,中国制造业补印度短板,印度服务输出帮中国数字化。上合峰会,中印成焦点,电动汽车投资、绿色能源合作,一堆机会。龙象共舞,这话不是空谈,得落到实处。
![]()
中国经验输出,基建技术分享,印度港口项目落地快。印度数字经济活力,中国市场大,企业互补。2025年,中印建交75周年,系列活动办起来,增进了解。全球经济低迷,两国携手,拉动新兴市场。印度补教育、基础设施,中国推高质量发展,互学互鉴。边界稳定,经贸活跃,战略互信加深,这才是长远路。
新加坡视角有偏,但点出合作必要。李显龙的话,搅动一池春水,可最终,中印共赢是王道。中国不纠结超不超,专注民生、科技;印度不急躁,先夯基础。人口红利、市场潜力,得转成质量增长。两国在气候融资、技术转移上,一起发力,为全球添砖加瓦。
![]()
长远看,中印发展各有节奏,中国稳健,印度加速,合作是桥。贸易依存深,供应链融合,未来更亮。预言是起点,现实是检验,携手是出路。这条路,走好了,亚洲经济就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