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险服务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保险发展迅速。记者从金融监管总局获悉,2024年,全国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超过9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0%。
当前,科技保险有哪些创新实践?如何打通服务“堵点”,更好支持科技创新?记者进行了采访。
围绕科技型企业全周期风险保障需求,保险服务“新面孔”不断涌现
“有了保险‘托底’,企业更敢‘试错’。我们把技术变成产品的底气更足,能更好推动专利产业化。”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投保了专利产业化综合保险。谈到这项保险创新的意义,他这样评价。
据介绍,专利产业化是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系统性过程,是衡量创新质量与转化效率的重要标尺。为更好推进专利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全国首批专利产业化综合保险在无锡、青岛、南京等地签发,为专利产业化过程中的专利实施失败、专利被侵权、专利产品侵权及专利产品责任等风险提供保障。
“高价值专利在尚未实现有效转化时,亟需打通从技术突破至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说,该企业在推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面临和众多科创企业同样的困境——前期研发投入大,一旦转化失败损失难以承受;核心专利易遭侵权,维权的调查和法律成本居高不下,“这些痛点让企业在技术转化中常感‘如履薄冰’。而专利产业化综合保险正是为了解决企业‘维权难’‘怕侵权’等顾虑。”
围绕不同领域科技创新、科技型企业全周期风险保障需求,保险服务“新面孔”不断涌现。8月22日,陕西落地全国首单集成电路运营期综合保险业务,整合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害险及营业中断险等保障,为某集成电路封测企业提供1.74亿元风险保障,有效破解集成电路企业高价值资产保护、技术敏感性风险管控等行业痛点。8月29日,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共保体在重庆成立并完成首批项目签约,提供风险保额达6115万元……
“保险业通过不断丰富的产品服务方式,为高技术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2025中国品牌论坛金融高质量发展报告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方咏说。
“发展科技保险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金融监管总局首席风险官向东说,科技创新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探索过程,而科技保险关键价值就是以其风险分散、稳定预期的确定性,降低试错成本,支持企业平滑经济与技术周期,让科技创新主体更加专注技术突破与价值创造。
推动优化服务模式,促进保险机构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业内人士表示,发展科技保险也是保险业改革转型的内在需要。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对于保险机构业务模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行业要在服务“硬科技”中锤炼“硬实力”,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定价和产品创新能力,拓展“保险+”多元服务模式。
今年4月,平安产险陕西分公司联合浦发银行西安分行落地全省首单“研发保+研发贷”组合业务,为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放500万元专项研发贷款,并配套150万元研发项目费用损失风险保障。
“此次合作采取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联动模式,将保险嵌入企业研发全周期管理,形成‘风险防控+资金支持’双向赋能机制,实现‘科技保险增信’‘风险全程可控’的金融服务闭环,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研发风险高的顽疾探索有效路径。”陕西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将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更多银行保险机构协作联动,加速构建“技术研发—商业转化—金融护航”良性循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在推动优化服务模式的同时,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促进保险机构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例如,天津金融监管局推动建立科技保险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市科技、工信等部门定期梳理、整合“科技创新企业”名录,重点标注科技称号、自主知识产权等关键要素,累计已向保险机构推送1.6万余条企业信息。同时,升级“津惠通”金融产品自选小程序,持续更新“科技创新企业保险产品”模块,已上线19家保险机构162款保险产品,覆盖实验室、关键设备或技术研发以及知识产权申请、运用、保护等各个风险场景。今年上半年,辖内科技保险累计提供保险保障7240.35亿元,惠及企业9万余家次。
加强政策协同,打造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同比增8.9%。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科技保险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认为,推动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打造科技保险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打造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向东说,要打通数据“血脉”,鼓励探索保险数据平台建设,有效整合政府、科研、产业和保险等方面数据,为精准精算定价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建立风险缓冲带,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各级政府、科技企业、保险机构等多主体的风险分散机制。强化辅助配套,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评估、保险精算等第三方机构。
此外,完善多方协同的政策体系。“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的统筹。同时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出台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配套的政策支持。”向东说。
除了完善政策环境,保险行业自身也要强化自身“软实力”和“硬本领”“真功夫”。
“支持保险机构加快科技领域风险数据积累和行业协同,优化迭代精算模型,合理确定风险定价。在科技资源集聚的地区,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专注做好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方咏说。
“做强科技保险,构建专业高效的服务体系至为重要。”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科技保险专业门槛高,承保存在一定技术难度。对此,应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快锻炼一批既懂保险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核保、理赔、风控等环节,提升专业服务效率;在打造专业产品体系方面,要通过发展共保体等方式,为重大技术攻关护航,同时也为广大中小科创企业推出更多定制化产品。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