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尘封半个世纪的医学论证,在新英格兰杂志被彻底改写了。
![]()
强心苷这个曾经的心衰标配,携带一份漂亮的循证数据重新敲开重症患者的治疗清单。历来被现代心衰指南打入冷宫的地高辛,如今用1200多例患者的36个月长期随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影响因子高达78分)实验证明,地高辛可降低18%的死亡或住院风险压低,体现了良好的效果。
![]()
被遗忘的经典
没有医生会否认地高辛的历史地位。这个诞生于几十年前的强心苷,曾是心衰患者的救命稻草。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一批新兵崛起,地高辛逐渐被打入"冷宫"。真正的症结在哪儿?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现代医学讲究的是循证说话,地高辛恰恰卡在了这个尴尬的中间地带。医生们心里清楚这老药有作用,但指南没写、论文没有、保险也不太愿意报销。面对患者的哀求,许多临床医生只能选择观望,这就有些尴尬了。
迟到的试验
医学史上有些事儿就是这样,成本太高成为了最大的阻力。这次发表在NEJM的研究选择了最严苛的试验设计:国际、双盲、安慰剂对照。纳入慢性HFrEF(左室射血分数≤40%且NYHAⅢ或Ⅳ级,或≤30%且NYHAⅡ级)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digitoxin 0.07mg每日一次或匹配安慰剂组。主要结局是全因死亡或首次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终点(以先发生的事件为准)。
本次实验规模也不小,1240例患者随机纳组,最终1212例完成分析。入组的患者均为重症患者:要么左室射血分数≤40%且处于NYHA三级或四级功能障碍,要么射血分数更低(≤30%)但症状相对较轻。中位随访时间达到36个月,足够观察到真实世界中患者的生死大事件。
![]()
主要数据
地高辛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是39.5%,安慰剂组是44.1%。看似只差几个百分点,往深里看的话,换成风险比就是0.82,意味着死亡或心衰恶化住院风险下降了18%。这个数字统计学意义站得住脚(P=0.03),远非勉强达标的边界值。
![]()
更值得琢磨的是单项指标。全因死亡从29.5%降至27.2%,首次心衰住院从30.4%降至28.1%。这两项看似幅度不大,可在心衰这个慢性病领域里,每一个百分点的风险降低都意味着真实世界中以千万计的患者获得了生存机会的延伸。
药物安全性方面,地高辛组有4.7%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是2.8%,幸运的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天平在这里达成了某种妥协。
经典老药的翻身仗
地高辛的翻身仗告诉业界什么呢?好药本身就拥有生命力,真正的问题在于有没有用现代的严谨方法去验证它。
对于那些已经在使用GDMT(指南指导的医学治疗)但仍然病情难以控制的HFrEF患者来说,地高辛从此多了一个有数据支撑的理由,医生开这个药时也多了一份底气——获得了一份国际级别的双盲试验证据的背书。换个角度讲,患者多了一条可靠的救命绳索;对医学来说,循证医学的范畴又往前跨进了一步。
![]()
中国的中医药方剂里有很多经过几千年检验的东西,临床上确实有用,但一直没有大样本的对照试验数据来证明。对于这些方子,地高辛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把适应症、风险都搞透彻了,用数据讲清楚了,是否也能像地高辛一样,重新焕发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