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咸闲
编辑|咸闲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
一直以来,人形机器人是作为机器人行业当中发展的“北极星”,追求着自然人的身体形态,定义了机器人技术的长远愿景,激发着无数研究者和工程师的灵感。
正当“通用机器人”的蓝图被越描越绘时,一盆冷水淋下,惊醒了整个圈子,戳破了理想的泡沫。
硅谷人形机器人公司K-Scale Labs突然倒闭,100多台订单停止进行,被迫退款,震惊了整个机器人圈。
这家曾被资本热捧的明星初创公司,最终没能熬到今年寒冷的冬天。
![]()
就在不久前,他们还在发布会上展示着能够灵活上下楼梯的机器人,短短数月,在消耗完初创融资以后,只能宣布倒闭,留下了一地鸡毛和未兑现的承诺。
机器人行业从最初追逐魔幻型的技术幻想,到中期探索可行的商业工具,如今已全面进入以“服务场景”的务实阶段。
在新的阶段下,现金流与具体的场景落地能力已成为“幸存者”的唯一标准。
![]()
冰火两重天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出现了极大的两级分化,一端是K-Scale Labs等公司的猝死,另一端是头部企业依然获得了可观融资与订单。
事实上,这种分化并不是偶然,而是行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凸显了市场在选择和淘汰下的无情与高效。
K-Scale Labs这一仅生存一年的初创公司,它的倒下并非突发性的事件。
他在过去是以其激进的开源理念和纯强化学习技术路线引发关注,公司致力于开发低成本开发者用人形机器人,估值曾达5000万美元,其产品原型还曾吸引来自OpenAI、英伟达和亚马逊等巨头的工程师上门参观。
这份对技术纯洁性的执着,也为其倾覆埋下了伏笔。
![]()
过度追求全栈自研是其一大致命伤。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K-Scale Labs固执地坚持从核心零部件到软件算法的全链路自研,单一的技术发展路径,完全依赖“纯强化学习”这一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来攻克双足行走这一机器人领域最难的挑战,风险极高。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有投入没有可靠的产品输出,无法向投资者展示明确的商业化进展。
并且,团队当中仅有10人,绝大部分是强化学习工程师,这种失衡的结构使其根本无法支撑起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复杂需求。
![]()
更致命的是,缺乏清晰的商业落地路径。他们的机器人虽然演示效果惊艳,却始终没有找到稳定的付费客户和具体的应用场景。
在2025年11月最终就因融资尝试失败,导致后续的资金链断裂。
当时现金储备仅剩约40万美元,无法继续运营,最终只能选择解散团队。
K-Scale Labs的悲剧印证了一个简单却残酷的道理:在没有稳定现金流的情况下,再炫酷的技术演示也只是海市蜃楼。
然而,与K-Scale Labs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依然在迈向寒冬时,获得了可观融资和实质性订单。
它们的共同特点又是什么呢?
![]()
拥有持续迭代的实体机器人产品是首要特征。
这些企业不追求一次性的技术炫技,而是通过一代代产品迭代,稳步提升机器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例如,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从其早期的PETMAN、LS3等原型机,到被谷歌收购后推出的Atlas、Spot 和 Handle,波士顿动力清晰地展现了一条从实验室演示到商业化产品的迭代路径。
以Spot为例,它已经从最初令人惊叹的演示机器人,迭代为如今可以自主巡检、数据采集的商用平台。
公司持续为Spot发布新的软件API、硬件附件,并积极与行业伙伴Analog合作,
除了分销之外,他们还着手于共同开发下一代机器人平台,将 Ana 的智能融入其核心。
此外,签订实质性商业合同就成为了关键区别。
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在2024年就与宝马制造集团签署了协议,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逐步投放到宝马的美国汽车工厂中,承担特定的车身装配线任务。
更重要的是,2025年1月,Figure与全球物流巨头Flexport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商业协议。
他就早已不再满足于实验室demo,而是与制造业、物流业巨头签订实实在在的采购合同,用订单和真实的使用效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它们展现了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无论是汽车制造厂的装配流水线,还是仓储物流中心的货物搬运,这些机器人都解决了真实存在的商业痛点以及社会痛点。
![]()
寒冬中的生存之道
当资本热潮退去,对比之下,人形机器人企业要如何生存下去?
“全栈自研”曾是许多机器人公司的自豪标签,如今却成为拖垮许多初创企业的沉重包袱,其中致命一点就是资金无法支撑独立的自我研发。
许多明智的机器人企业开始转向合作开发,汇聚行业内的优秀解决方案,将有限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优势上。
聚焦自身的核心优势,深耕投入细分场景当中,选择在特定场景打造出自己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例如,专注于物流分拣场景的机器人公司,通过深度理解物流行业的运行痛点,开发出专门针对包裹分拣或者派单运输的机器人,投入使用。
虽然这种机器人功能不像通用人形机器人那样全能,但在特定场景下的效率和可靠性却远超后者,扎根物流行业所需,自然能够获得精准客户的青睐与付费。
![]()
单打独斗根本打不过,人形机器人企业迫切需要与各个行业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就如同一个个跳板一样,不仅带来了宝贵的订单和现金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在具体的一种应用场景下的真实反馈,为产品更新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准方向。
对于投资者和客户来说,实用性成为硬性要求,他们需要的是解决真正的现实问题,能否对他们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带来可量化的效益提升。
走出实验室,投身到真实的产业当中,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生产线装配机器人,与物流公司共同研究仓储搬运解决方案,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辅助康复机器人,针对性合作,精准定位发展。
凛冬之中,人形机器人行业没有浪漫的期待,只有现实。
那些拒绝泡沫、深耕应用的务实者,如物流仓储里的搬运工、装配线上的操作手,就默默积累着自己的订单与现金流。
它们像一个个进入工厂的匠人,不追逐舞台上的镁光灯,穿越周期去纵向关注手中的‘活儿’,成为真正的“幸存者”与未来的领导者。
人形机器人的长期前景未变,但发展路径已从“浪漫主义下的花瓶”转向“现实主义下的工具”。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