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南极内部信”事件上了热搜,我第一反应觉得不是“企业文化翻车”,是“沟通代购”,这就是当下老板和年轻员工之间最大的代沟写实。
你会发现,这几年企业里最紧张的关系,不是老板和客户,不是老板和投资人,是老板和年轻员工。
老板总觉得:我已经很用心了,我很真诚啊,我分享心情、讲愿景,这是激励你们。
但年轻员工的想法往往是:你活在你的世界,我活在我的世界,我们并不在同一个频道。
于是,最尴尬的画面出现了。
老板以为是在做“文化激励”,员工却觉得像是在“炫耀”。
南极的风景没有错,红色字体也没有错,动情的文字更没有错。
错的是:老板写信的场景,与员工看到信的场景,不在同一个世界。
一个在南极看风景,一个在工位上赶方案。
一个在感慨人生,一个在想 KPI。
一个说“我”,一个连呼吸都不敢太大声。
你说,这能不翻车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类似情况?
一、为什么年轻的打工人这么容易“被冒犯”?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敏感于“差距感”。
你一旦让他们觉得你站在云端俯视他们,他们马上就会“精神叛逆”。
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以前的年轻人习惯被说教,现在的年轻人对“高高在上”过敏。
以前的年轻人盼着上岸,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再怎么卷也买不起房。
以前的年轻人希望老板指路,现在的年轻人希望老板别瞎指挥。
你仔细想想,今天年轻员工最大的情绪是什么?
——不想被“PUA”。
不要把我努力当成理所当然,不要把你的梦想压在我身上,不要把你的诗和远方要求我买单。
而此次新东方事件为什么这么炸?
因为员工上完课还在加班做续课方案,而你在信里讲“我看见了一生一定要看到的风景”。
这不是“共情”,这是“对比”。
这是“无意冒犯”,但年轻人会觉得是“有意炫耀”。
你可能没错,但传播一定会错。
二、年轻员工需要的不是“愿景”,是“被理解”
我们经常说 Z 世代难搞、玻璃心、敏感。
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
这代人从小在互联网长大,他们的世界是“平权”的。
在社交平台上,大家意见平等、表达平等、话语平等。
可一到职场,他们面对的却是“不平等”:
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能反驳;
老板去旅游你得点赞;
老板深夜发长文你要秒回“收到”;
老板讲愿景你要跟着激情澎湃。
年轻人最怕的就是这种“站在不同世界的空喊口号”。
你让员工觉得自己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他们自然愿意拼。
你让员工觉得你在装、在表演、在说自己,那他们转头就会去小红书吐槽你。
年轻人不是不愿意努力,是不愿意替别人努力。
愿景要大家一起创造,而不是老板一个人发朋友圈式的感慨。
三、传统企业为什么跟年轻人越聊越“对不上频道”?
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传统企业还停留在“三件套”:
说教 + 口号 + 感动自己。
但年轻人已经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平等 + 真实 + 情绪价值。
这两套逻辑天然冲突。
你用老板思维去激励他们,他们会觉得你不懂他们。
你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去说服他们,他们会觉得你落伍。
你用“企业是你的家”去感化他们,他们会觉得你 PUA。
年轻人不是不讲理,年轻人是讲“感受”。
一句很现实的话:
年轻人愿意追随的是“像人”的品牌、像人的老板,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
四、老板想和年轻员工好好相处,得从“降维”开始
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要降低姿态。
我见过一个做家居的老板,全国 300 人团队,90% 都是年轻人。
他每周一次,会随机挑一个部门让自己去“打工”半天。
跟着客服接电话、跟着运营改需求、跟着仓储搬货。
员工说:
“老板不是来视察的,是来体验我们每天到底在干什么。”
你觉得这家公司会出现“南极事件”吗?
不会。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年轻人要的从来不是“你说”,而是“你做”。
不是“你告诉我你理解我”,是“你真的来体验我”。
年轻人最讨厌的是“表面文化”,最喜欢的是“真实行动”。
你不需要说“我懂你”。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站到我们这边来。
五、年轻员工和新消费用户,其实是一群人
这句话很关键。
年轻人之所以对老板敏感,是同样的逻辑让他们对品牌敏感。
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出现的沟通断层,其实和老板与员工之间的断层一模一样:都是你说你的,我感受我的。
传统品牌喜欢“告诉用户我多好”,但年轻人更想“你到底懂不懂我”。
你看现在的消费世界,为什么那些传统品牌、正经品牌、厉害品牌……越来越难说服年轻人?
因为他们的表达依然是居高临下。
年轻人要的是什么?
不是功能,不是价格,不是广告。
是我觉得你跟我是一类人。
你懂我,我就愿意为你花钱。
你理解我,我就愿意加入你。
你站在我这边,我就会替你宣传。
老板对员工如此,品牌对消费者也是如此。
六、传统品牌要怎么跟新消费者对话?
一句话:从“表达自己”,变成“理解别人”。
有多少品牌看着看着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不是内容不专业、不是拍得不好,是你离我太远了。
我说几个非常落地的方法,全是真实品牌都在用的:
1. 放下权威感,让品牌更“像人”
年轻人已经看惯了真实生活流量,他们不喜欢“标准化话术”、“企业语气”、“正确句式”。
你越像品牌,他们越无感;
你越像人,他们越愿意听你说。
这就是为什么:
小品牌拍得粗糙一点但有生活味,比大品牌精修大片更有传播。
2. 不要表达完美,要表达情绪
今天年轻人买东西,看的是:
你让我笑了吗?
你让我心动了吗?
你戳到我了吗?
你跟我一样讨厌套路吗?
情绪比功能更贵。
你传递人味,他们就愿意停下来。
你传递真实,他们就愿意点赞收藏评论。
你传递理解,他们就愿意掏钱。
3. 不要做全能品牌,做“单点理解”
你看年轻人喜欢的品牌,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
专注一个情绪点,把它做极致。
有人做“社恐友好”,
有人做“独居疗愈”,
有人做“反内耗”,
有人做“不上班也能用的东西”,
有人做“摆烂爽点”。
你不是讨好所有人,你是在找到跟你磁场相同的一群人。
4. 与其说“我多努力”,不如说“我懂你累”
品牌以前讲故事,现在讲情绪。
你要让消费者看到你不是“卖东西的”,而是“站在我这边的”。
当品牌不再站在产品视角,而是站在人心视角时,一切自然就顺了。
七、回到新东方事件,我们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
不是一句“老板不要作秀”。
不是一句“年轻人玻璃心”。
更不是一句“互联网太敏感”。
而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同理心决定影响力”的时代。
无论你是老板、品牌、管理者、还是 IP 创作者,只要你和年轻人打交道,你都逃不掉这一点:
你不能只表达你的世界,你要进入他们的世界。
真正的沟通不是“你说话”,而是“对方愿不愿意听”。
真正的影响力也不是“你站在上面讲”,而是“你愿意蹲下来聊”。
真正的文化不是“你想感动别人”,而是“别人愿意被你感动”。
老板和品牌,都要学会一句最重要的话:“我理解你。”
你理解员工,他才愿意跟你站一起。
你理解消费者,他才愿意替你传播。
你理解年轻人的情绪,你就不会翻车。
这个时代不是谁声音大谁赢,而是谁更懂人心谁赢。
年轻人不是叛逆,他们只是更诚实。
他们不吃套路,也不吃画饼。
他们只相信一个东西:你有没有在认真对我。
把这件事做到位,无论你是老板还是品牌,年轻人都会愿意跟你一起走。
![]()
1、品牌定位与增长策略
2、内容与社交资产体系搭建
3、品牌故事与传播主张梳理
4、营销打法与年度增长计划
5、达人矩阵与口碑传播落地
6、创始人IP打造
简单说,我帮你把品牌做成“有情绪、有共鸣、有故事”,让流量不止爆一下,而是能沉淀、能复用、能增长。
服务价格:
单次咨询2万起,项目制10-30万,年度陪跑服务60万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