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官玉羚撰稿蒲公英
![]()
近年来,“药食同源”“中医生活化”“医养融合”等理念,逐渐成为医馆拓展业务的新方向,甚至有不少馆长都提及开设中医生活馆的想法。可大家都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尽管“药食同源”潜力被广泛认可,但在中医馆中似乎难以落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字号药企的养生新零售与新消费品牌的食品行业却凭借“药食同源”的概念频频出圈。主打养胃的山药饼干、即食燕窝、黑芝麻丸等滋补零食不断闯入年轻人的视野。
一边踌躇不前,一边风生水起,这背后的差距究竟何在?
这位深耕药食同源领域7年的从业者——官玉羚,是广东润康药业联合创始人,她亲眼见证了企业从0做到5亿代工规模的全过程,也在实践中摸清了“中医生活化”的落地逻辑,她从市场趋势、消费人群、医养融合的三大角度为我们分享了她的见解与看法。
药食同源迎来“万亿风口”,二三线城市养生需求崛起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后疫情时代健康焦虑的双重驱动下,药食同源赛道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热。据《2022营养健康趋势白皮书》中显示,2027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规模将超八千亿元,超过一半的养生人群通过“食疗养生”作为改善健康的主要手段。
![]()
药食同源市场的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消费需求与健康认知双重驱动的结果。
魔镜社交聆听的数据显示,药食同源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对于养生意愿强烈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群体,并且,男性的养生意识已开始赶超女性。同时,在城市洞察中,我们发现养生需求也在不断下沉二三线市场,因此,未来药食同源的产品开发将要更加注重相关人群的养生需求。
![]()
在认知方面,用户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重塑。已从原来的“治疗疾病”向“防治疾病”进阶,从原来的“解决温饱”迈向“精细化、个性化”的食养食疗的方案。
市场也将重塑研发、生产和服务等环节,从“产品与流量”之争进阶为“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与认知匹配”的能力重建。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产品与价格之间的战争,要真正站在用户端为用户考虑他们真正的需求到底在哪里。
![]()
“我们总是说药食同源的市场规模是千亿的产业,但按照目前的发展增量来讲,我认为未来将会到达万亿规模。”官玉羚说道。
食懒共生时代,消费群体和场景呈多元化特征
在中医大健康和药食同源的消费市场里,养生群体已不是“一刀切”的画像。当下养生人群可清晰分为五大派系:理性家庭主理人、健康行动派体重管理员、年轻态银发优活族、猎奇新潮自由人以及松弛疗养悦己师。每一类人群的消费逻辑、产品偏好都大相径庭,只有了解他们才能抓住养生消费的破局关键。
这五类消费人群呈现出养生消费多元化、精细化的特征。
1、家庭主理人。这类人群负责守护家庭成员的健康,大多数是家庭中的女性,她们注重“权威背书+透明功效”,在养生需求上会为特定功效买单,对配料表、成分表事无巨细,更加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和家人的产品。
2、健康行动派体重管理员。他们更关注“绿色天然+健康”食品,以天然未加工为核心的消费和饮食理念,严格控制糖分蛋白质能量摄入,关注运动能量营养补充、碳水平衡、减脂减糖。
3、年轻态银发群体。这类群体便是我们的爸爸妈妈辈,他们正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潮流,尽可能的模糊掉与年轻人兴趣爱好之间的界限,乐于研究掌握健康知识。在日常饮食中,他们也在逐渐减少高盐高油的食物,在营养保健、传统滋补、运动健身上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
![]()
4、猎奇新潮自由人。他们崇尚自由,既追新猎奇又热衷养生,常“熬最深的夜,泡最养生的枸杞”。他们极度追求新奇特的产品类型,注重消费体验,且乐于在自媒体、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分享消费感受,渴望与新事物有更多参与和互动,是中医行业打破传统运营理念、探索新奇内容的核心受众之一。
5、松弛疗养悦己师。这类人群追求松弛悦己的生活,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注重外养与内调结合。他们既关注食养美颜,又重视精神解压,会通过融入花香、舒缓情绪的调味剂的产品来缓解容貌焦虑与精神压力,同时偏好副作用少、安全温和的中式养生方式,是中医馆疗愈产业与情绪舒缓类养生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除了消费群体,如何将药食同源运用到生活场景中,展现让养生像吃饭一样简单的理念,我们总结了以下五个消费场景。
1、“早C晚A”场景。护肤领域的“早C晚A”的理念在不断的渗透食品圈,早上维C晚上维A,早晨提神晚上助眠等玩法,不断催生药食同源品类创新的机会。
2、“轻食养生”场景。用“超级食物”和“跨品类食材”创新融合出健康饮食。超级食物的爆火,例如:藜麦、奇亚籽等食物的出现,表明当下人们既看重食材的健康属性,也要求口感可口,还希望兼顾便利。因此,中式养生如何做到“良药可口”、“健康便捷”将是未来重要的创新方向。各类 “中药+”产品概念的爆火出圈,也是药食同源在以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3、“内调外修”场景。如今,大家不再只追求“瘦”,而是更加追求“健康”,通过聚焦早餐、晚餐、健身房等核心场景,推出低脂、高营养的药食同源代餐产品,满足“内外双修”的双重养生需求。
4、“下午茶”场景。瞄准办公室人群下午3~4点时段,大家既想通过饮品零食来缓解工作疲劳,又偏爱低糖清淡的健康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将药食同源融入办公室下午茶组合,以更富创意和趣味的产品表达,让办公族的味蕾与身心一同得到舒缓。
![]()
5. “健康礼赠”场景。这类场景集中在端午、中秋、年货节、妇女节等传统或纪念节点,大家送礼时更偏爱兼具健康属性与中国传统文化风情的礼品,传统健康礼品的接受度和需求度持续攀升。例如:将燕窝、坚果、药食同源滋补食材等整合,打造中式健康礼盒,既保留传统礼赠的文化内涵,又通过药食同源成分凸显健康价值,契合节日礼赠的核心需求。
药食同源热潮下,传统养生该如何用“医养融合”破解生活化难题?
药食同源的消费热潮持续升温,中医食疗、药膳养生已成为大众健康管理的热门选择,但传统养生“落地难”的问题仍未破解,原因便在于供需两端有“六大困境”在阻碍着药膳产业的发展。
01.
食材分辨难。
消费者难以辨别药食同源原料真伪,品种道地性,对食材功效与配伍禁忌认知不足,容易因选错食材影响效果甚至产生健康风险。
02.
烹饪动手难。
他们难掌握食材处理方式、配方比例、时间火候,专业知识与时间精力不足,难以复刻专业药膳的口感与功效。
03.
食养坚持难。
由于药膳调理需长期规律食用,但口感单一、食用场景局限成为负担,因此,消费者难以形成持续食用习惯,无法达到理想养生效果。
04.
产品难标准。
在药膳食材上的采购成本高,企业可能缺专业团队量化配方、生产工艺无法统一,出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规模化复制与保障产品稳定性。
05.
渠道难适配。
传统渠道销售场景单一,缺乏电商社区新零售、跨界等多元渠道布局,难以触达大众消费场景,无法有效触达泛养生人群。
06.
盈利难突破。
产品盈利逻辑依附于医疗服务,获客成本高且单客消费频次低,缺乏独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难以实现利润闭环。
如何让药膳真正融入三餐四季、贴合现代生活节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严选道地天然食材,解决“食材信任”难题,配料表上要干净易懂,例如:控卡控糖(低GI),满足现代健康需求。
其次,根据各类不同的需求来瞄准目标人群,同时,可以融合地域风味,例如:港式甜品、广式粥品,从主料、配料打造多层次口感,解决“药膳难吃难坚持”等问题。
还可以开发“开盒即食”的便捷类产品,如:自加热药膳汤等,覆盖早餐、下午茶、礼赠等场景强化社交属性与情绪价值,如治愈仪式感、分享传播。再根据九大体质和五行的中医理念推出相关的药膳食品,让具有体质差异的消费者更具选择,让养生从“广谱化”转向“精准化”。
![]()
中医生活化,本质是“守正创新”的工程,对中医馆及行业从业者而言,唯有跳出医疗服务附属品的定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医养融合打通“产品-场景-用户”的闭环,才能真正抓住风口,让中医智慧赋能全民健康。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口述/官玉羚,撰稿/蒲公英,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蒲公英 视觉|花椒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