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分析日本侵华战略时,曾犀利地指出其本质在于对中国社会弱点的系统性利用。
从甲午战争前开始,日本陆军省就持续派遣谍报人员伪装成商人、学者,足迹遍布中国各省。
他们编纂的《支那调查报告》详细记录各省军政情况,甚至标注了民众对地方事务的冷漠程度。
这些情报最终汇集成《对支作战纲领》,其中明确写道:“中国民众与政府关系疏离,可分化利用”。
![]()
在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中,明确规定“不得刊载诋毁朝廷言论”,而民国初年的《出版法》仍延续类似条款。
长期的信息封锁导致当时中国民众识字率严重不足,普遍缺乏国家认同概念。
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在1931年制定的《形势判断》中特别指出:“中国现阶段不具备现代国家组织能力”。
这份文件具体列举了东北军系内斗、地方税收截留、兵员训练不足等弱点,正是这些详实调查助长了其侵略野心。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全国新创刊的进步杂志达400余种,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行量猛增。
这些刊物用白话文普及国民权利意识,打破了千年来的信息壁垒。
![]()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一年内就引进了《共产党宣言》等数十种进步书籍。
当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时,北平沦陷前最后一周仍有一百多名学生奔赴延安。
这些受过新思想教育的青年后来成为敌后战场的骨干力量,他们组织的民兵在华北地区构建了绵延千里的交通网。
白求恩医疗队记录显示,1938年晋察冀根据地就能自主生产简易手术器械,这得益于大批知识青年的技术投入。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预见性体现在具体数据中,文章发表时计算的“日军每日战争消耗200万元”与日本大藏省后来解密的档案完全吻合。
![]()
该文献提出的“三阶段论”精准预判了相持阶段将在1939年到来,此时日军已陷入其《战地日志》记载的“每月伤亡超两万”的泥潭。
抗战胜利时的一组数据耐人寻味,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了75%的侵华日军,而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
这个数字背后是武汉会战中普通民众用木船运输10万守军的壮举,也是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用身躯守护的民族尊严。
当下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暧昧态度值得警惕。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苏州日本工业园区的并存,恰似当代中日关系的缩影。
![]()
当我们铭记历史时,不该忘记三菱重工现在中国雇佣着12000名员工;当我们发展合作时,更要记得紫金山天文台仍保存着1937年被炸毁的观测设备。
对于近期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网友们既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也有一双关注现实的慧眼,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观点。
“看完背后发凉,日本当年的调查报告比我们自己还了解中国。幸亏前辈们醒得及时,要不然后果不敢想。现在更要警惕某些国家玩这手!”
“数据最有说服力!《论持久战》能精确算出日军每日消耗,说明咱们的决策是建立在扎实调研上的,不是拍脑袋。这点到今天都值得学习。”
“心情复杂。一方面恨日军暴行,另一方面看到现在中日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归合作,但历史课绝不能下课!”
“‘八百壮士’和‘木船送兵’这些细节看哭了!这才是课本里应该多讲的内容,比空喊口号震撼一万倍。民族精神就在这些具体的人和事里。”
“最启发我的是知识的力量。当年是《新青年》唤醒民众,今天是科技竞争。看到中日联合研发碳中和,感觉我们在用更高级的方式‘较量’。”
“面对复杂的中日关系,我们既要通过经济、科技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也要在核心利益和历史问题上立场坚定。”
“这种‘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的复杂局面,恰恰考验着我们这代人的智慧与定力。”
您如何看待中日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信息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