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轻人的消费字典里就没有“节约”两个字。
文/cicy
1.
同事昨天跟我吐槽,说今年又没存下什么钱,明明自己也没乱花,也没买什么大件的东西,可感觉钱就像流水般飘走了,仅仅是发工资的那刻在卡上待一会儿就没了。
我们公司的福利还算不错的,普通底薪拿到手也就六七千,包吃,平时也没什么大的开销,但就是存不下什么钱。
我比她稍微好一点,前两年开始我是有意识地开始强制存钱,比如每个月到手后一定要留一半的钱在另一张银行卡里,那笔钱是万万不能动的。
比如我到手工资六千多我就存三千,到手七千多我就存四千,总之每个月就给自己留三千块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存在卡里,这里一年到头下来也能存几万块。
我同事喜欢买点小东西,每天要喝杯奶茶,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值钱,但日积月累也是一笔费用,上下车打车,周末在商场吃饭,偶尔在精品店买个围巾、帽子、杯子之类的,每次消费的金额39、59、99元。
这些钱看起来真的不多,但加在一起也是一笔开销,我之前下载了一个记账软件,消费的每一笔钱都记在软件上,我才发现,那种看起来不起眼的消费,每个月累积起来真的不少。
对比起父母那一辈,我发现年轻人好像都很难存下钱,父母那一辈的存钱是真的狠,就拿我妈来说,能不花钱买的她坚决不花钱买,蔬菜水果可以自己种、也从来不买零食、不去外面吃饭,就连在外面吃一碗面都舍不得。
她说外面一碗面动辄十块钱,自己在家撒一小把面条,两块钱都花不到,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多少钱。
他们是苦过来的,甚至在这个时代攒钱的难度,所以尽量能不花钱就不花,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是:及时享乐,比起花小钱就能得到的快乐,就应该早些拥有。
2.
周末和刚工作三年的表弟吃饭,他月薪8000,却连3万存款都拿不出来。
看着他手机里刚下单的潮鞋和满屏的会员订阅,我突然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存不下钱,从来不是因为“乱花钱”,而是生活早已布下了层层“消费陷阱”。
首先是刚性支出的挤压,让可支配收入所剩无几。表弟在新一线城市租了个单间,每月房租2800元,占了月薪的35%,再加上通勤、餐饮,固定开销就去了5000多。
这不是个例,现在重点城市房租收入比普遍超过40%,刚入职的年轻人光是“活下去”就耗掉了大半工资。更别说偶尔的技能培训、体检保险,这些提升生活安全感的支出,让储蓄成了奢望。
其次是隐性消费的“温水煮青蛙”。
年轻人的消费里,藏着太多“看似不贵”的开销:一杯25元的奶茶,每周喝三次就是300元;视频、健身、音乐的订阅会员,每个月零零总总加起来近200元,80%的会员其实高频使用不足一半。
表弟说他从没算过这些“小钱”,年底对账才发现,一年光外卖和会员就花了2万多。更别提社交场景下的开销,朋友聚餐、节日礼物,为了维持体面,这些支出根本省不下来。
还有信贷工具的“无痛消费”陷阱。花呗、白条让“先消费后付款”成了常态,分期付款把大额支出拆成小额月供,让人对真实开销失去敏感度。
表弟去年贷款买了辆代步车,每月3000元车贷,看似压力不大,却让他彻底失去了储蓄能力。现在18-30岁群体平均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倍,利息支出进一步挤压了储蓄空间。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想存钱,而是没搞懂“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那些被营销出来的欲望、看似必要的隐性支出、过度便捷的信贷工具,共同构成了储蓄的“拦路虎”。
存钱从来不是要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学会给消费做减法:关掉不用的会员,减少冲动下单,发工资后先强制储蓄再消费。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精致的生活表象撑起来的,而是手里有存款、心里有底气。愿每个年轻人都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在柴米油盐的现实里,攒下对抗未知的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