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奶皮子糖葫芦火了。
打开社交媒体,走在街头巷尾,能看到卖糖葫芦的小车里多了这张新面孔,奶皮子加糖葫芦,好吃加好吃。
各路食客纷纷打卡拍照,美食博主纷纷开始出测评,各路商家也争先恐后推出了自家特别款。
脆脆的糖衣配上软糯的奶皮,每一口都有新鲜感,一不小心多吃了几口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奶皮子糖葫芦再好吃,我也劝你稍微克制一点——因为,奶皮子糖葫芦的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了。
![]()
奶皮子糖葫芦,你一听就能感觉到,这个组合里最多的就是糖、糖、糖。
糖能带来能量,也能带来隐患。你可能从来没想过,嘴巴一时爽,脸黄火葬场。奶皮子糖葫芦吃多了,很可能让你“变丑”,这和糖脱不了干系。
前段时间就有这样的新闻,一名网友因为脸色较差去医院检查,发现是糖分摄入超标引发的皮肤糖化反应,往前溯源,可能和之前每天下班都买几串奶皮子糖葫芦解馋有关[1]。
皮肤暗黄、爆痘,感觉人“显老”了,就是皮肤糖化反应的直接表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和糖化终产物密切相关。
糖化指的是血糖或食物里的还原糖与皮肤中重要蛋白直接结合,形成无法被身体轻易分解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蛋白的结构与可溶性,导致皮肤变得僵硬松弛、弹性下降[2]。
这些物质会在体内积累,影响身体各个方面。
虽然糖化是一种自然的老化过程,但如果饮食不健康、作息紊乱、压力过大,糖化速度就会迅速加快,从而加速皮肤衰老的进程。
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激素波动和高糖饮食相结合,往往会让皮肤更加容易受到糖化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几天之内就好像“换了张脸”。
研究表明,糖化产生的物质不仅会降低皮肤弹性、导致色素沉着、产生皱纹等外观改变,还会破坏皮肤屏障、诱导皮肤相关细胞凋亡[3]。
而且,这种物质会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由此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皮肤老化和多种疾病[4]。
这意味着,糖化不仅仅改变了皮肤的色泽,使得肌肤暗沉爆痘,还会影响皮脂腺的正常功能,造成更严重的皮肤问题。当身体内的糖化积累更多时,往往会加剧痘痘的爆发,而糖化引发的皮脂过多,又会促进毛孔堵塞,形成闭合性粉刺或痘痘,甚至引发痤疮。
放在以前,你可能吃点水煮菜就缓过来了,但吃了好几串奶皮子糖葫芦,负担太重,想回归好状态的皮肤就难了。
![]()
做奶皮子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加入很多糖。
比如,制作奶皮子需要牛奶和奶油,糖葫芦需要水果和白砂糖。牛奶里有乳糖、水果里有果糖、白砂糖里有蔗糖,这真是群英荟萃、萝卜开会。
算一算,一支奶皮子糖葫芦的热量并不低。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食品信息,牛奶的热量大约是每百克77大卡,白砂糖是385大卡,糖葫芦里常用的水果比如草莓大约是每百克33大卡,提子是72大卡[5]。
一支糖葫芦上怎么说都有四五颗水果,加上一张200g牛奶的奶皮子,再裹上200g白砂糖熬的糖浆做的糖衣,一支奶皮子糖葫芦的热量轻轻松松就破千卡了,属于真·热量刺客。
![]()
△ (图/Unplash)
这么多热量,如果你不是热爱运动的人,可没那么容易在你体内消耗殆尽。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于经常坐办公室的轻体力劳动者,女性的日摄入量建议为1800大卡,男性为2250大卡[6]。
如果你是坐班的女性,那么哪怕只吃了一串奶皮子糖葫芦,热量就直逼一整天热量的二分之一。
而多余的热量找不到地方消耗,身体只好把它们存起来,慢慢就变成了脂肪。时间一长,这些看不见的积累就会悄悄堆在腰上,变成那一圈圈你痛恨的软软肉。
奶皮子糖葫芦这个“糖+糖+糖”混合体,虽然口感丰富,却也让它拥有典型的高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的特点。
“血糖生成指数”(以下简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指标[7],高GI的食品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下降速度也快[8]。
让血糖忽高忽低,可不是什么健康的好事。
当血糖急速降落后,人很容易重新感觉到饥饿[9]。刚吃完一串奶皮子糖葫芦,没过两个小时又饿了,哪怕随便吃点,都让长肉的风险变高了。
![]()
△与等热量的低血糖反应食物相比,食用高血糖反应食物似乎能让饥饿感恢复更快,因为血糖会持续从峰值水平迅速下降。[9]
经过对英国约1500名成年人的统计与回归分析发现,高血糖指数(GI)饮食与整体肥胖及腹部肥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饮食的血糖负荷(GL)值同样与腹部肥胖的高风险密切相关 [10]。
不要以为“腹部肥胖”可以被衣服遮掩、无伤大雅,从健康角度来看,它反而更具危险性:腹部脂肪的堆积会显著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糖尿病、心脏病及脂肪肝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无论你总体体重是否超标 [11]。
如果管不住嘴一天吃好几次奶皮子糖葫芦这类高糖食物,很容易引发一次次血糖过山车,在无形中为身体埋下潜在的健康隐患。
![]()
管住嘴迈开腿可没那么容易,想想看,你是不是也被博主拍的照片里五彩缤纷的奶皮子糖葫芦馋得移不开眼睛?
奶皮子糖葫芦不仅在味觉上带来强烈的满足感,还伴随着一整套令人难以抗拒的感官线索——它晶亮的外层、弥漫的甜香、奶皮的柔滑与糖衣的脆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味觉记忆,都会层层激发人的食欲,让人不自觉地想再来一串[12]。
这类高糖高油食物的吸引力并非完全依赖于味觉本身。即使排除口味的诱惑,它们仍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激活奖赏通路,诱发强烈的渴望 [13]。
而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这种高糖的天然食物,大脑在面对这种“超常刺激”时,极容易产生依赖感。
![]()
△ 琳琅满目的糖葫芦,让人挪不开眼睛。(图/Unplash)
此外,像奶皮子糖葫芦这样的高糖食物,还可能对海马体的功能造成影响。
海马体不仅负责认知和记忆,还在整合身体感受信号、调节饱腹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功能受到干扰,身体就可能无法准确感知“饱了”的信号,从而导致食欲紊乱、过度进食,陷入恶性循环[14],让你一开炫就停不下来。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悄悄盘算:那我控制一下,当作早餐吃,总可以了吧?上班路上买一根,开启一天好心情。可别抱有这种心态,这么吃奶皮子糖葫芦不仅会让你上瘾,还有可能让你变笨。
发表于《欧洲临床营养杂志》的一篇论文中,40名健康志愿者通过摄入葡萄糖溶液,模拟高GI早餐和低GI早餐,并在开始早餐后的不同时间进行工作记忆认知测试,在170分钟进行选择性注意力测试[15]。
结果表明,低GI早餐后的受试者90分钟工作记忆测试成绩和170分钟选择性注意测试成绩均优于模拟高GI早餐的受试者[15]。
这意味着,如果早餐的选择导致了高血糖波动,记忆力、注意力和认知的表现都会更差,低GI饮食是预防因血糖调节效率较低而导致认知能力下降风险的首选。
放在平时吃,奶皮子糖葫芦这类食物一样可能会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研究表明,血糖波动会显著增加氧化应激,进而导致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16],也就是吃完之后容易犯困、记忆力差、产生“脑雾”等症状。
喜欢是放肆,爱才是克制。这个“糖+糖+糖”的组合,你可能还真把握不住。总的来说,糖这个东西,越少吃越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生各年龄段都应把“自由糖”控制在<10%总能量,进一步压缩到<5%会更有益[17]。
所以,奶皮子糖葫芦虽然好吃,可不能贪多了哦。
参考资料
[1]央视网. (2025年11月6日). 奶皮子糖葫芦爆火有人吃出“糖化脸” 医生提醒.https://news.cctv.com/2025/11/06/ARTIjuNBjkyPNxFkbaIDVQ3F251106.shtml
[2]Danby, F. W. (2010). Nutrition and aging skin: Sugar and glycation. Clinical Dermatology, 28(4), 409–411. https://doi.org/10.1016/j.clindermatol.2010.03.018
[3]Chen, C. Y., Zhang, J. Q., Li, L., Guo, M. M., He, Y. F., Dong, Y. M., Meng, H., & Yi, F. (2022).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the Skin: Molecular Mechanisms,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Inhibitory Pathways. Frontiers in medicine, 9, 837222. https://doi.org/10.3389/fmed.2022.837222
[4]Wang, L., Jiang, Y., & Zhao, C. (2024). The effect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on skin and potential anti-glycation strategies.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33(4), e15065. https://doi.org/10.1111/exd.15065
[5]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n.d.). FoodData Central. https://fdc.nal.usda.gov
[6]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与生育委员会.(201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1部分:宏量营养素
[7]香港糖尿联会.Diabetes HK.(2012).健康饮食 升糖指数.https://diabetes-hk.org/glycemic-index/
[8]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n.d.).血糖生成指数https://www.phsciencedata.cn/Share/ky_sjml.jsp?id=2ec166ba-85a5-460a-87ff-792827b7370a
[9]Bornet, F. R., Jardy-Gennetier, A. E., Jacquet, N., & Stowell, J. (2007). Glycaemic response to foods: impact on satiety and long-term weight regulation. Appetite, 49(3), 535-55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610996/
[10]Murakami, K., McCaffrey, T. A., & Livingstone, M. B. E. (2013). Associations of dietary glycaemic index and glycaemic load with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 and general and central obesity in British adul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10(11), 2047-2057.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656860/
[11]mayoclinic.(2023).女性腹部脂肪:减掉它并避免反弹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healthy-lifestyle/womens-health/in-depth/belly-fat/art-20045809
[12]Sinha, R. (2018). Role of addiction and stress neurobiology on food intake and obesity. Biological psychology, 131, 5-13.
[13]Li, M., Tan, H. E., Lu, Z., Tsang, K. S., Chung, A. J., & Zuker, C. S. (2022). Gut–brain circuits for fat preference. Nature, 610(7933), 722-730.
[14]Yeomans, M. R. (2017). Adverse effects of consuming high fat–sugar diets on cognition: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obesity.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76(4), 455-465.
[15]A Nilsson, K Radeborg, I Björck. (2009).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postprandial glycaemia o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ealthy middle-aged subjects. Eur J Clin Nutr. 63(1):113-20.
[16]Watt, C., Sanchez-Rangel, E., & Hwang, J. J. (2020).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CNS Inflammation: Reviewing the Connection. Nutrients, 12(12), 3906. https://doi.org/10.3390/nu12123906
[1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85538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