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牛可心
近日,一则“70后户外网红博主坠崖身亡”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这名博主在青岛崂山登山时失足坠亡,遗体最终由无人机运下山。其社交账号在事发后迅速更名、隐藏全部内容,粉丝群也随之解散,只留下一片唏嘘。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从 “极限咏宁” 高处坠亡到 “固原二狗” 沙漠越野遇难,再到驴友违规闯入未开发区域被困失联……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网络上一股靠挑战极限博眼球、逐流量的不良风气在蔓延。在“点赞即价值、关注即收益”的流量逻辑下,不少户外博主抛开专业准备与安全底线,将“玩命”当“勇敢”、把“鲁莽”当“个性”,刻意选择陡坡、悬崖等险峻地点拍摄,甚至精心设计“徒手攀爬”“悬崖漫步”等高危桥段。这种“用生命博眼球”的操作,不仅将自身置于险境,更通过视频传播形成不良示范,诱导不少网友跟风模仿。据该户外博主此前账号简介显示,其组织的登山活动群体成员达到2000多人,每周都会组织户外活动。从发布内容看,这名博主热衷挑战各种险峻山路,拍摄地点多为陡坡、悬崖、巨石上,几乎不设任何安全防护。这种极其不专业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对家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这场付出生命代价的极限挑战,极其惨痛,教训很重。
此次救援人员提到,“一般情况下,人没有生命体征了,我们才会用无人机运输。”这句话背后,是救援力量的无奈,也是对生者的一句提醒。要知道,“探险”的代价从不只由冒险者独自承担,更透支公共资源、威胁他人安全。每一次救援,都绝非简单的人力调配,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救援设备、物资等公共资源,更要让救援人员直面复杂地形、恶劣天气等未知风险,其所耗费的公共资源足以应对数起常规应急事件。当个人的鲁莽冒险变成全民买单的公共事件,甚至可能让救援人员陷入险境,这样的“极限挑战”真有意义吗?
遏制乱象,不能仅靠悲剧唤起警醒。平台作为传播的关键环节,应压实主体责任,对刻意展示无防护高危行为的视频果断限流、下架,对以此为噱头吸粉的账号从严管控,拒绝为“玩命博流量”提供传播渠道;监管部门需进一步明确户外探险的法律边界,对违规闯入禁入区域、浪费公共救援资源的行为依法追责,通过刚性约束遏制侥幸心理,让“冒险自由”有敬畏、有底线。
崂山坠崖博主的账号已经沉寂,但类似的危险试探绝不能再继续。流量终究只是过眼云烟,生命才是最珍贵的财富。希望这起悲剧能再次敲响警钟:户外探险不是玩命,热爱自然不等于征服自然。极限挑战,应该是有准备的挑战,有敬畏的探索。无论是资深驴友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应当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要让追求刺激的脚步,践踏了生命的底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