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猎云精选;文/孙媛
杭州六小龙,又有一家要IPO了。
这一回,是具身智能另一代表企业云深处。
近日,据工商信息显示,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杭州云深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虽然公司方面对外表示,“此次股改更多是因为公司发展需要,完成相应前期准备。”
但结合此前,宇树科技和乐聚机器人两家股改跟启动上市辅导均时隔仅2个月的时间来看,此次动作亦让云深处剑指IPO之心昭然诺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股改之前,云深处才刚刚完成了最新一轮近5亿元融资。
这里面,近20家机构跑来“团购”,站满了有头有脸的VC,达晨财智、国新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华映资本、钧山资本、银杏谷资本等机构均位列其中,可谓一场资本盛宴。
顺着云深处的这一步看去,会发现具身智能的头部玩家们已然集体跑到了二级市场的门前。
10月末,乐聚前脚刚完成近1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创下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规模近乎最大的融资,后脚就启动了IPO辅导。
随后,智元和宇树也迎来了IPO推进的重要节点。
“双线并行”的智元在反向收购上纬新材这一激进的资本动作尘埃落地后,亦完成股改,朝着独立IPO进发;而宇树更是从2025年7月18日启动辅导备案至11月15日完成验收,仅用132天,创A股IPO辅导速度纪录。
如此来看,一场激烈角逐已然拉开历史性的序幕。
浙大博士,做出一个机器人王国
而云深处的故事,绕不开创始人朱秋国。
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朱秋国打小就对机械着迷。孩童期间,他曾把新买的玩具车拆得七零八落,只为探寻“齿轮为什么会动”。
正是这份好奇心,让他成为了一个“拆家”男孩,在家中堆满旧收音机和电风扇的储藏室,亲手参与了一次又一次的拆解组装。
也让他走向了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并凭借对机器人领域的浓厚兴趣,于2014年拿到了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这期间,他主要研究领域是双足仿人机器人,并参与了双足机器人“悟空”系列的研制工作,这款身高一米六、身着白色马褂、手持球拍的机器人,不仅能与人类球员展开激烈对打,还能互有胜负。
这段学术之旅,不仅让朱秋国亲身体验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机器人研发经验,亦为其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他先是留校任教,但2015年前后,波士顿动力一段四足机器人“Big Dog”的视频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却让他感受到了高校在机器人研究方面存在诸多局限。
怀揣着“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的梦想,一颗创业的种子就此在他心中埋下。
3年后,在杭州城西一间不足百平的实验室里,他与同样来自浙大实验室的李超博士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云深处”。
彼时,四足机器人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技术未突破,缺乏真实应用场景。创业初期,云深处也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挑战的双重挑战。
为了支撑团队的研发工作,朱秋国和合伙人甚至不得不自行筹集资金,拿出个人的积蓄来支持样机的开发。
但依托浙大的机器人资源以及优秀的科研团队,短短几个月,云深处首款行业级大型四足机器人初代“绝影”便得以发布。
也就是它的面世,让云深处扣响了一级市场的大门,不到半年就获得了银杏谷资本、道生资本的天使轮押注。
随后,在资本的助力下,云深处便一手技术破局,一手商业落地,逐渐在具身智能崭露头角。
2021年其发布的绝影X20、绝影 Lite,成为国内首个实现IP66 防护等级认证的四足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实现机器狗全自主巡检变电站;2023年,绝影X30四足机器人发布,首次将作业温度拓展到-20℃至55℃范围,成为业界首款具备极端环境作业的四足机器人。
2024年12月,云深处的绝影系列机器狗在新加坡能源集团的电力传输电缆隧道里“上岗”,更是成为国内第一台在海外电力系统落地应用的行业级四足机器人。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绝影”系列机器人已在电站、工厂、应急救援、消防侦查、未来科研等多种应用环境中落地应用,已然成为云深处科技的核心产品支柱。
而除了在中国四足机器人领域多次开创行业先河外,近两年云深处还把触角伸至了人形机器人和轮足机器人。
2024年,其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Dr.01,采用强化学习算法,行走速度超1.6米/秒,支持25°斜坡行走,打响了云深处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第一枪。
今年,云深处又发布全球首款专为复杂地形设计的行业级中型轮足机器人“山猫M20”,覆盖电力巡检、消防应急等高风险场景,进一步拓宽行业应用边界。
不难看出,云深处正在朝着朱秋国为其开展的“1+X+N”战略进发。
即以具身智能系统为核心(1),依托电力行业100+落地案例数据与多模态小模型提升场景认知与风险预判能力;探索X款创新机器人形态(X),拓展人形、轮足等多元产品线;深耕N个行业场景(N),加速欧美、东南亚市场渗透,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
简而言之,云深处要打造的是“机器人王国”。
群雄竞速IPO,他们打到A股门前
云深处踏上IPO征途,其实也是具身智能抢着IPO的最新一幕。
据天眼查披露,云深处成立迄今8年,已完成6轮融资,其中2024年跟2025年的B+轮和C轮融资时隔不到1年时间。
同时,2025年云深处C轮融资金额近5亿元,从公开数据来看,亦创下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大额融资。
而时隔4个月,公司就进行股改,从其进程来看,这一轮融资颇有一番IPO前资本“团购”入场的架势。
不过,就IPO进程来看,云深处才迈出第一步,而同为杭州六小龙的明星独角兽宇树已经抢跑到了科创板门前。
5月,宇树完成股改,6月就完成了数亿元C轮融资,估值从2024年B+++轮的80亿元跃升至120亿,身家一年暴涨了40亿,7月便正式开启上市辅导。
最新消息显示,宇树从2025年7月18日启动辅导备案至11月15日完成验收,仅用132天,创A股IPO辅导速度纪录。
此前,宇树曾在9月于社交平台X发文释放过IPO计划,透露将在今年10月至12月之间提交上市文件,届时将披露相关运营数据。
按照辅导完成来看,宇树朝着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进发的脚步临近。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宇树的IPO提速其实在去年就早有伏笔埋下。
2024年B+++轮,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次出现在宇树股东之列,据天眼查,北京京国瑞基金总经理梁望南进入董事会,形成“国家队+市场化资本”的混合治理结构,这种组合在科创板审核中具有显著优势。
今年,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不仅二次加码了宇树,也出现在了云深处的股东之列,更是直接连投了两大玩家,它的出现,亦预示着后者IPO的启动在即。
而就在宇树循序渐进冲刺A股的同时,另一边2年融11轮的智元则展开了更为激进的“双线并行”策略。
近日,智元悄然完成股改,加之上个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聘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三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公告》显示,公司联创兼CTO彭志辉在名单之列,这一动向进一步强化了智元瞄准科创板的猜想。
与此同时,智元入股上纬新材的计划,历时4个月,也已尘埃落地。
据上纬新材11月6日公告,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智元机器人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要约收购其公司股份交割完成,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智元机器人董事长邓泰华,彭志辉被提名为上纬新材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由此来看,智元机器人一边通过股改为独立IPO做准备;另一边则通过收购掌控一个上市公司平台作为战略储备和潜在的捷径。
不过相较于后者,前者通常能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也意味着智元在寻求二级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与宇树、智元早就释放IPO消息不同,乐聚机器人作为最早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玩家之一,其IPO动作突击得更为“快狠准”。
9月公司完成股权,10月一笔15亿元的Pre-IPO融资金额,不仅彰显了巨大的吸金能力,更是汇集“地方国资+产业资本+金融机构”这三方组合,给其8日后提交上市辅导,做了强有力的支撑。
譬如,深投控、深圳龙华资本等地方国资平台,能导入地方政府战略资源与政企订单;东方精工、拓普集团等产业链龙头,则为其提供先进制造技术、供应链资源与潜在合作订单;中信证券投资,将为其规划上市路径、提供资本市场运作经验。
截至目前,按独立上市的进程来看,宇树已完成辅导,抢跑一步,乐聚机器人提交辅导备案,而智元、云深处尚处于完成股改阶段。
他们,已然站到了抢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最前列。
![]()
关乎生存,具身智能走向商业叙事
而抢着IPO的这份热闹,实则是一场生存之争。
机器人产业正站在“量产元年”的门槛上,却似乎卡在最后一公里。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订单量首次突破万台,资本市场欢呼“奇点已至”,但特斯拉Optimus把年度产能从5万台下调,让资本与技术之间出现的那条“量产鸿沟”暴露在了聚光灯下。
具身智能,乃至人形机器人的最终落地,核心还得看技术是否够用、成本是否够低、供应链是否够稳,但目前来看,尚未行至终点。
而登陆二级市场,不仅可以为玩家们研发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技术攻关与供应链建设。
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在政企合作的信任背书下,在争取大额订单、与头部企业合作时能占据先天优势。
这意味着,谁能更早登陆二级市场,或是关乎未来商业化乃至长远发展的战略卡位。
事实上,具身智能的故事已经从资本走向了商业叙事。
其中,在营收上,据公开资料来看,“杭州六小龙”中的“二龙”相对领跑,其产品结构有所重合。
宇树创始人王兴兴今年6月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曾透露,年营收已超10亿元,而云深处,据朱秋国此前曾透露,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0%。
另外,云深处联创兼CTO李超在今年10月还对媒体提及,今年云深处出货量相比去年增加了3倍—5倍。他还指出,去年的数据是大约80%以上是四足,而今年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涨了很多。
对比来看,宇树科技在9月披露的机器人业务声明中,以2024年为例,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组件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占约65%、30%和5%。
其中,约80%的四足机器人被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而剩余的20%则被用于工业领域,如检查与消防,人形机器人完全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
由此来看,云深处与宇树科技创收的主要来源均是四足机器人。
再到人形机器人这边,2025年商业化也已全面提速。
乐聚机器人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 200%,客户涵盖北汽、亨通光电等大企业;同年8月以8295万元报价成为 “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二期” 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今年9月,乐聚的“夸父”机器人已在上海新时达工厂的SMT真实场景中,实现多机协同无人化作业。
智元机器人,则选择生态共建,“抱团”落地。
顺着8月,公司董事长兼CEO邓泰华提出的“生态共建是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一核心战略,可以看到智元通过开源、被集成和资本赋能,与产业链伙伴协同分工,以合作来对冲风险,加速商业化。
目前,其合作伙伴已覆盖材料、零部件、制造与应用环节,包括富临精工、软通动力、德马科技、大丰实业等上市公司。
以软通动力为例,其服务对象包括全球500强企业,与智元合资设立的软通天擎,可将智元的硬件能力与软通的行业经验深度结合,从而服务最终客户。
然而,玩家们的商业化进展虽捷报频频,目前依然缺乏更多的数据支撑。
而优必选的半年报,亦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现实困境。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2.18亿元,占收入比例为35.1%,依旧“烧钱”;然而,高研发支出下,被公司看重的工业部分却收入“失速”。
物流智能机器人收入为5616万元,同比减少5.7%;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为6380万元,则同比减少了29.8%。
虽然财报中透露,公司已与客户签订“全球首份工业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小批量采购合同”,但这一订单的具体金额和交付情况并未作披露,也让外界难以评估其真实的商业价值和量产情况。
由此来看,IPO还仅是玩家们输资金、输资源的关键一步,但终局依旧待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