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海玲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党建链、资源链、品牌链,三链协同助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联动实现集约发展,品牌建设提升输出效能,资源共享促进服务均衡,品牌增值驱动市场拓展,推动“共富工坊”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散到聚的跨越式发展,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就业增收、产业升级、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大通县坚持上下协同,强化顶层设计,将“共富工坊”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重点推进。目前已建立“党建引领、村企联动、群众参与”的共富党建联盟6个,覆盖多层级、多领域。工作中紧扣“带动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核心目标,推动“共富工坊”建设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与农业、文旅等特色产业有效衔接。集中资源打造“一乡镇一示范共富工坊”20个,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5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奠定了“共富工坊”的坚实基础。
立足资源禀赋,大通县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打造“大通护工”“高原铝谷”等特色品牌,拓宽产业就业路径。在农业领域,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销售渠道,建成冷凉蔬菜示范基地9个、明星单品基地6个,构建“土地流转+务工收入+产业分红”的多元增收机制,预计今年带动就业超1.2万人次,实现土地流转收入668.35万元、入股分红27万元。在服务业领域,依托“大通护工”品牌和全国首个护工领域团体标准优势,加快“116+N”就业服务“共富工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护工工坊 就业共富”模式,拓展京津冀等地市场,提升劳务输出规模与质量,力争年底实现大通籍护工稳定就业1.1万名,月均工资达5000元以上。
此外,为保障“共富工坊”行稳致远,大通县积极整合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村集体收入等各类资金4350万元,协调建设用地22亩,盘活闲置校舍、厂房等资产7处,全力保障“共富工坊”的建设需求。同时,注重人才招引,向28名引进人才发放首批“人才绿卡”,鼓励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等投身工坊建设。打造“非遗活化+全域旅游”模式,规划8条非遗之旅线路,整合名店、名菜资源,发挥“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平台作用,开发75款农文旅创意产品,吸引210余名能人返乡创业,预计年内带动经济收益超2400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