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稳稳的存款收益,如今正悄然“缩水”,甚至部分银行直接让五年期定存“下架”?
早年,这五年期定期存款是中老年投资者最信赖的理财方式之一。它保本、保息,利率高于短期存款,是保守型投资者的“安心之选”。
![]()
然而,时过境迁,这类产 品正逐渐退出主流舞台。
银行此举并非盲目跟风,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超三成定期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平均损失超过七成利息。
以10万元存五年期定存为例,如果存满到期,按1.6%的年利率可获利息8000元;但若在两年后提前支取,只能按0.05%的活期利率计息,利息仅100元,损失高达98.75%。对客户和银行来说,这都是不愿看到的结果。
![]()
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利率已全面进入“1时代”。
更让人困惑的是,利率“倒挂”现象愈发普遍。比如中国建设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为1.55%,而五年期最高仅为1.3%。存五年反而比存三年收益低,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现象,折射出银行对长期资金成本的忧虑。
而银行客户经理的推荐话术也悄然生变。当客户对定存利率表示“不满意”时,银保产品成为新的推销重点。
![]()
实际仔细看,银行下架五年期定存产品的背后,是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的现实。净息差是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它的持续收窄迫使银行不得不做出应对。
2025年前三季度,除个别银行外,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呈现下行态势。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净息差水平分别较2024年四季度下降11个、5个、1个、15个基点。
银行的核心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必须保持合理的息差水平。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来源,其成本高低直接决定了净息差的空间。长期以来,定期存款尤其是3年期、5年期的中长期定存,是银行资金成本中相对较高的部分。
![]()
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资产端收益率承压的当下,这些高成本存款对银行利润的侵蚀效应愈发凸显。
可以说,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早已悄然进行。曾是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甚至更早迎来了调整。目前,国有大行手机银行APP中均已无五年期大额存单在售,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甚至将三年期产品也从销售列表中移除
而随着五年期定存的悄然退场,许多习惯于保守理财的普通人陷入迷茫。我们的钱该往何处去?这已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
“存款搬家”现象已经显现。随着存款收益缩水以及通胀压力下,投资者保值需求上升,资金正加速流向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普益标准最新理财市场周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1日,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整体下滑。
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策略。专家建议,可以从单一依赖长期定存转向多元化、阶梯化的财富管理策略。
截至2025年4月底,已有937万90后、00后同时配置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黄金基金,这套被称为 “新三金” 的组合正在取代传统储蓄成为年轻人的理财标配。
![]()
货币基金被视为“流动性之王”,收益稳定且高于活期存款;债券基金被称作稳健收益的“收蛋”利器,2024年部分投资者通过债基实现年化5% 的收益。
黄金基金则被年轻人看作抗通胀的“避险盾牌”,部分投资者在回调时加仓,黄金资产占比可达个人投资组合的三成。
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理财学习的“新课堂”。豆瓣、小红书上,“#存钱搭子”“#新三金”“#收蛋人”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年轻人自发组建群组,通过每日打卡、晒收益、复盘消费等方式互相监督。
![]()
另外面对五年期定存下架和利率下行的趋势,普通投资者最需要转变的或许不是具体的理财方式,而是基本的财富管理思维。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适配需求,而非单纯追求利率高低。
好比投资者可以在存款、理财、保险、基金、国债等金融产品之间合理配置,根据自身的投资能力、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合理配置资产。
![]()
但是切记,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首要的是评估自己的资金使用规划。如果一笔资金确定五年内不会使用,那么锁定当前利率或许是理性选择;但如果可能有短期使用需求,盲目选择长期定存反而可能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大部分利息。
另外便是在资产配置多元化的浪潮中,投资者更需保持清醒认知。虽然“固收+”产品波动相对较小,但它仍然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市场资产,收益来源于风险溢价,并非保本产品,可能出现短期亏损或收益波动。
![]()
且“不要轻信超高收益、稳赚不赔的产品”也尤其重要。投资者一定要谨慎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需主动掌握必备的理财知识,平衡风险与收益。
紧跟理财知识普及变得愈发重要。随着理财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教育也需同步跟进。普通投资者应逐步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避免盲目跟风投资。同时,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警惕各类非法集资、诈骗骗局至关重要。
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银行存款利率可能会继续下行。银行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将逐渐成为普通人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的理财格言依然在今天适用。
放眼未来,长期限、高息存款产品的空间将会持续收窄。同样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息存款到期,居民财富的迁徙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