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2024年10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发了言,直指中国如果一门心思搞自给自足,会影响全球经济活力。
他觉得中美之间本该互相拉一把,推动创新往前走,可要是中国太注重内部循环,世界就少了个大引擎。
他还拿新加坡自家的事儿举例,说他们早年供水全靠马来西亚,差点儿被卡脖子。从上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就下血本搞“四水龙头”计划,包括雨水收集、再利用水、海水淡化还有进口水。
![]()
现在NEWater再生水厂已经建了好几座,淡化厂也上马了,目标是到2061年水资源自给率达100%。
粮食上也一样,九成多靠进口,他们积极和中国冷链企业合作,建起自主供应链,避免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尚达曼的意思是,小国这么干是为求生存,大国得想想全球影响,别让自给自足变成封闭大门。
![]()
这番话一出口,媒体跟风报道,中国外交部也及时回应,说中国大门一直开着,高技术领域外资还在加速流入。
咱们中国追求自给自足,可不是关门打狗,而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从2018年中兴通讯挨美国禁令开始,高科技领域接二连三被卡脖子,芯片、光刻机、新能源材料,全都成敏感点。
这时候不自强,还指望谁来救场?
新加坡的表态,也得看它自家位置。
作为马六甲海峡沿岸国,新加坡总想在区域事务里多插一杠子。2024年9月,新加坡和印度签联合声明,欢迎印度海军加入马六甲海峡巡逻机制。
这海峡是中国石油进口的八成通道,拉印度进来,无非是想多一层平衡。中国很快就和马来西亚搞联合军演,强调区域国家自己管自家事儿。
![]()
中国搞自给自足,说到底是战略回应,不是主动封闭。
2018年美国对中兴下禁令,企业差点儿瘫痪,供应链全线断裂。 华为也挨了重锤,5G设备被全球围堵。
咱们没抱怨,而是转头加大研发,建起自己的芯片生产线,新能源电池也从跟跑到领跑。2023年,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涨了28.3%,这数据摆在那儿,证明自强没挡住外资的路。
![]()
拿特斯拉来说,2024年5月在上海开工的储能超级工厂,从动工到试产只用了7个月,创下“特斯拉速度”。
这个投资14.5亿元的项目,年产1万个储能电池组,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首个同类工厂。
德国巴斯夫在湛江砸百亿欧元建基地,2020年开工,2022年敲定最终投资,核心生产环节全搬到中国。 这些外资蜂拥而来,正是因为中国市场大、政策稳,还给企业留足空间。
自给自足就像一把锁,护着自家门,但门还是开着的,客人想来就来。
![]()
新加坡小国寡民,资源匮乏,自给自足是保命饭。中国是大国,体量摆那儿,一举一动牵动全球。尚达曼说相互依赖好,可这依赖得公平才行。
过去中国干“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活儿,高附加值全让欧美拿走。现在不一样了,巴西大豆敢涨价,中国转手给阿根廷130万吨订单。
这底气从哪儿来?就是不把鸡蛋搁一个篮子,自强给了谈判筹码。
![]()
中国80%石油从这儿过,新加坡拉印度巡逻,表面是多边合作,骨子里是平衡中国影响力。
中国回应是加强和东盟国家的联合演习,2024年和马来西亚的“和平友谊”演习,上千兵力覆盖陆海空,就是告诉大家,区域安全靠区域国家自己说了算。
自给自足对中国来说,不是目的,是手段。
![]()
目的是在不平等体系里争平等对话权,不让发展权被剥夺,不让安全底线被碰。国际上有些声音,总想让中国继续当“世界工厂”,低端活儿干到底。
可咱们中国这些年,电动车、光伏、5G,全都站上链条顶端。
这不是封闭,是聪明选择:内强外联,双轮驱动。
![]()
新加坡作为桥梁国,本该多劝美国解技术封锁,而不是总在区域拉域外势力。马六甲巡逻拉印度,短期看平衡了,长期看加剧了对抗。中国乐见多边机制,但得区域国家主导。东盟框架下,中国推动RCEP生效,2024年贸易额再创新高,这才是实打实的合作。
国际环境变幻莫测,美国单边主义抬头,关税壁垒四起。
中国自强,正是对这种乱象的回应。咱们不求闭关锁国,而是求自立自强,在开放中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