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是原中组部部长,享年71岁,女儿曾是主席的儿媳妇,侄子是少将

0
分享至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的一生看似平凡,却处处能看出坚守与一丝不苟。

从少年散发传单到最后在讲台上倒下,整条线索说清楚并不复杂:少年时期就开始参与革命活动,因散发传单被学校开除,随后入狱受苦,出狱后继续到基层教人、组织人、带队伍,后来在军政后勤上把账管紧,进中央后推动干部选拔制度的改变,文化大革命里被打成“走资派”关了九年,晚年住在很小的房间里继续给人讲课,最后七十一岁在讲台上心脏发作去世。

把这些事按时间说清楚,能看到的是一种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

少年那会儿在北平的胡同里传单,做这种事不是小事。

学校一旦知道,后果严重,退学只是起点,他却没有因此消停。

被捕后关进草岚子监狱,环境很差:屋里潮湿、床位挤、人多、吃的难以下咽。

提审的人想让写份认错的材料,但他就是不写。

这不是任性,而是认定了一个政治立场。



没有书看,他就靠记忆背诵重要的理论文献,靠这样的方式保持头脑清醒。

长期的监禁把身体压垮,出来时瘦得认不出来,但思想没有变。



出狱后,按理说先回家养病更合适,但他选择了赶路去山西、去太岳,去做学习班的老师。

那些年条件艰苦到极点,教室是在山沟里漏雨的庙里,学生睡稻草铺的通铺,吃的是小米粥配咸菜。

教材不够,就在墙上刷石灰,用木炭当粉笔,能用的就用上。

他讲东西很接地气,从什么是阶级开始一讲到组织纪律和实际怎么干。

讲课时很投入,讲到重要地方会站起来走来走去,动员大家干。

学员们来自四面八方,很多人文化不高,但都能听懂他讲的道理,学到做事的方法。

实际上,这样的基层工作正是当时根据地稳固的重要一环。

1947年到陕北负责后勤,那可不是吃吃喝喝的差事。

仓库粮食不够,很多战士没被褥,很多人连鞋都没有。

后勤撑着,部队能不能打仗也是个问题。

他接手后把账目管得清清楚楚,要求每一粒粮食、每一件衣服都要登记,不能丢公家东西。

有人占了公家便宜,他就严办,不留情面。

为了解决物资问题,他发动群众捐粮,把口粮压到最低,组织人上山采野麻织布,让战士们自己做草鞋。

他也会亲自学做草鞋,手被绳子磨破起泡也不在乎。

正因为这些实在的办法,后勤这块没有拖后腿,部队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保证。

后来进了中央,担任中组部的要职,工作的方向变成了制度层面的事情。

那时候干部档案里很重视“家庭出身”,很多人因为家里过去的背景就被贴上标签,用人受影响。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看着这种情况,觉得不能这样把事情定死。

一个人能不能干事应该看工作表现、能力,而不是看父辈做什么。

于是他开始推动把家庭出身在档案里淡化,强调看人的实际工作本事。

这事儿做起来不容易,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老一套,担心改变会引起混乱。

他亲自写材料、去说服同志,解释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才能稳妥。



慢慢地,制度发生了调整,一些真正能干的人被提拔起来,补上了过去的亏缺。

文化大革命来了,很多原来的人都被打倒,他也不例外,被打成“走资派”,随后被押入秦城监狱。

秦城的关押方式和普通监狱不同,更多是单独关押、隔离,限制看书和说话。

九年关押不是小事,出来时人已经老了很多。

好在出狱后,他没有把精力先放在个人申诉上,而是关心起其他人的案子来,特别是那些在运动中被冤枉的前辈,显示出一种把大家放在第一位的情怀。



晚年住在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单间,屋里东西不多,窗户关不严,冬天冷得扎人。

有人劝换大点的房子,他不肯,说房子紧张,应该让年轻人先安排。

他住得简朴,但桌子上总是堆满了材料和书。

即使身体不好,还是坚持到处讲课,给年轻干部讲革命传统和党的历史。

这些讲课不是为了出名,而是真想把经验和教训传下去。

那天在讲课中突然晕倒,手里还攥着粉笔,黑板上就是那两个字——“真话”。

送去医院后被宣布抢救无效,医生说是心脏病发,他就那样走了,终年七十一岁。

家庭里的关系复杂但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女儿曾是国家主席儿媳妇,侄子后来成了高级将领,但这些亲属关系并没有让他的晚年条件变好。

生活依旧朴素,夹在政治风云与家族关系之间,他选择了继续工作与教育。

那种把工作看成职责、把同志看成家人的态度,从早年到晚年没怎么变。

无论是带着学员在山沟里吃稀饭,还是坐在中组部的办公室里修改干部管理的文件,本质上是一种对组织负责的态度。

从材料里可以看到,这位中组部前部长的一生里有几条清晰的线索:坚定的政治立场、在艰苦环境中的实干精神、对干部管理制度的关注与改革、在政治风波中的牺牲以及晚年依旧坚持教育的选择。

把这些线索放在一起,能看出一个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把个人行动与组织需要连起来。

没有夸张的英雄主义,也没有刻意的低调,只有在每一个位置上把事情做到位的习惯。

讲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拔高什么,也不是为了评价对错,而是把事实摆在面前。

黑板上的“真话”只是一个符号,将人的一生连成线。

那条线提醒人们,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风浪,而在风浪里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往往决定了组织与个人的命运。



这位组织部前部长选择的是在任何岗位上都把工作当成责任来做,没有因为家庭关系就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因为遭到迫害就放弃对组织与同志的关心。

这样的轨迹不一定在每个人身上重演,但它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温辞韫 incentive-icons
温辞韫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
724文章数 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