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深夜,一档德国ZDF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意外成了德国政坛的“照妖镜”。节目中,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克鲁帕拉突然抛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言论:“俄罗斯没有威胁,波兰才是。”这句话把选择党内部长期压着不说的路线之争,摆上了明面。
![]()
另一位联合主席魏德尔当晚虽未在场,却已在舆论场上被“架”到聚光灯下。两个掌舵人,正在将这艘号称“民意代言人”的极右翼战舰,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他们到底要驶向何方?
索契之行
几周前,多个选择党议员突然宣布,准备接受俄方邀请,赴索契出席一场关于“欧盟与金砖国家关系”的会议。主办方不是民间智库,而是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这场“学术会议”背后,透着浓厚的外交操作意味。
![]()
参与名单上,有不少党内重量级人物,比如联邦议员施特芬·科特雷、萨克森州议会党团主席约尔格·乌尔班。这些人不仅是地方选区的“基本盘守门人”,更是克鲁帕拉的坚定盟友。这次“访俄”虽未明说是政治表态,却几乎等同于给莫斯科送去了选择党的“诚意信函”。
魏德尔的反应堪称火山爆发。在党内高层会议上,她怒斥这种做法“毫无意义”,认为“将选择党绑在俄罗斯战车上,是自毁形象”。她直接向部分准备动身的议员施压,要求他们“立刻取消行程”,并警告说,“谁坚持去,就准备面对开除党籍的后果”。
面对强硬姿态,部分人如莱纳·罗特弗斯最终选择退让,但仍有多人拒不配合,公开挑战魏德尔的权威。
![]()
索契会议本身,也并非单纯的外交场合。俄罗斯近年来频繁通过类似会议,试图利用“软实力”对欧洲极右翼进行渗透和分化,制造“西方不统一”的印象。
魏德尔的担忧,从战略角度看并非杞人忧天。她更清楚,如果继续任由党内亲俄派与俄方眉来眼去,选择党不仅会被主流舆论彻底边缘化,还可能成为德国国内安全部门的“重点观察对象”。
这在欧洲极右翼中并非孤例。法国的国民联盟也曾经历类似路线分歧,其主席勒庞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迅速切割与克里姆林宫的联系,转而强调“法国利益优先”,以此迎合更广泛的选民群体。
魏德尔似乎正在复制这一路径,只不过,她面前站着的是一位同样强硬的“党内同事”。
![]()
魏德尔与克鲁帕拉的路线对决
早在俄乌战争爆发初期,魏德尔曾公开批评德国政府对俄罗斯的制裁“适得其反”。但过去一年,她的态度明显变了。最近几次接受采访时,她反复强调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还支持“有条件地”援助乌克兰。这种姿态变化,是她试图将选择党“去极端化”的一部分。
![]()
选择党目前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民调第二,若想真正进入执政联盟,必须摆脱“亲俄”“反西方”的标签。尤其是在德国西部和中部,那些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中产阶级选民,更看重政党的理性与可控性,而非情绪化表达。
魏德尔清楚,要从抗议者变成谈判者,就得先在形象上完成转身。
克鲁帕拉却完全不买账。在那场引发风波的脱口秀节目中,他不仅否认俄罗斯构成威胁,反而把矛头指向波兰,还暗示北溪管道事件“另有内情”。
这种论调,显然更能打动东部选民的心。在前东德地区,许多居民对北约的不信任、对波兰的历史警惕、对俄罗斯的文化熟悉感,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土壤。这也正是克鲁帕拉赖以生存的政治沃土。
![]()
克鲁帕拉与萨克森州党团系出一脉,他们更强调“德国利益优先”,反对“盲目追随美国”,并对“欧盟干预”持怀疑态度。他们的选区,多为能源密集型产业聚集地,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价格飙升,直接冲击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这也解释了为何克鲁帕拉坚持亲俄立场,不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忠诚,而是票仓现实的倒逼。
魏德尔和克鲁帕拉,一个在西南部说服中产,一个在东部巩固基本盘,表面是路线分歧,本质却是选民结构的直接反映。两人之间的张力,与其说是理念对撞,不如说是德国社会结构在极右翼政治载体上的一次投影。
![]()
选择党的派系角力
选择党的分裂是长期积累的派系博弈终于撕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党内已形成两大阵营:一派由魏德尔主导,立足德国西部,强调务实与“执政可能性”;另一派则由克鲁帕拉联动萨克森等东部州,主张激进民族主义和对俄友好。
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对外政策上,也渗透到组织架构、资源分配乃至媒体发声渠道。魏德尔近年来频繁接受主流媒体访问,试图改善外部形象。而克鲁帕拉则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和右翼电视台放话,直接对接基层情绪。这种沟通方式上的差异,也加剧了两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
最近几天,党内爆发的“倒克”风波更让局势升温。国防政策发言人卢卡森公开批评克鲁帕拉“破坏党内团结”,甚至有传言称魏德尔正在寻求修改党章,以实现“单一党主席”制度,为自己扫清内部障碍。与此同时,基民盟等传统政党也纷纷出面指责选择党“政治不稳定”“亲俄危险”,显然想借机削弱其民调优势。
这场内讧的结果,可能深刻改变德国政治版图。如果魏德尔成功掌权,她将试图将选择党“转型”为可执政的右翼政党,吸引更广泛的中间选民。但这也可能导致东部票仓流失,甚至引发地方组织分裂。而如果克鲁帕拉派系占上风,选择党则将继续在“抗议者”的角色中徘徊,被贴上“亲俄”“极端”的标签,难以走进联邦政府的大门。
![]()
放眼欧洲,德国选择党的撕裂,其实是整个极右翼在俄乌战争后的一次大考。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的极右翼政党都在经历对俄立场的重新定位。如何在保住民族主义核心叙事的同时,不被贴上“亲俄”标签,是他们共同的难题。选择党这次的路线之争,正是这场博弈的缩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电视脱口秀节目上,党主席公开表达与党内路线相悖的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策略选择。克鲁帕拉没有选择党内会议,而是选择了黄金时段的全国直播。当党内矛盾借由大众媒体放大,政治博弈也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德国国内关于是否应取缔选择党的讨论,也因此再次升温。这场内讧,已不再是内部事务,而成为德国体制能否消化极端政治力量的一个试验场。
![]()
魏德尔与克鲁帕拉的分歧,已不再只是政策选择,而是两种德国政治未来的竞逐。一边是以务实姿态争取执政可能,另一边则坚持本土优先的极端路线。这场斗争,决定的不只是党主席的归属权,更是整个选择党最终能否跳出“抗议政党”标签,成为德国政治体系的一部分。
这场裂痕已经难以缝合,内部的撕扯正在外部放大。魏德尔能否借“亲美”姿态彻底掌控党权,还是克鲁帕拉的“亲俄”路线仍将主导极右翼语境?
选择党已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它的走向,不只关系自身命运,也将牵动整个德国乃至欧洲极右翼的未来轨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