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地震感知的
科学说
![]()
![]()
![]()
![]()
差异
地震来袭,有人惊慌失措感觉天旋地转,有人却一脸懵圈:“地震了?我怎么没感觉?”同一个“地动山摇”,为啥大家的感受差异这么大?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科学秘密。了解这些因素,不仅能解答日常疑惑,更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地震现象,做好防灾准备。
地震“敲门”有门槛?
不是3级才会被发现
早期地震知识图书常说,3.0级以上地震人们才会有感。但过去几十年,不少2.0级左右的地震就有人能感觉到,这或许是关注地震的人变多,能发现的有感现象也更多了。
感知地震有3条“通道”,
你常用哪条?
人感受地震主要靠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座椅、地面、床铺直接触到振动;
二是看到吊挂电灯等易晃物体在动;
三是听到周围物体振动的声音。
同场地震,
为啥有人慌有人没感觉?
每个人对振动的灵敏程度不同。就算灵敏程度一样,在楼上、地面、地下的感觉也不一样——楼上感觉最强,地面次之,地下最弱。地震有感程度分无感、有感、明显有感等,还要看有这种感觉的人数,震动也有上下颠簸、水平摇摆等不同。
震级、深度,
咋影响“有感范围”?
震级说了算:地震越大,范围越广!
举个例子:
•7.0级地震:波及约500公里(比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6级地震,370公里外的成都少数人有感)。
•6.0级地震:约200公里
•5.0级地震:约80公里
•4.0级地震:约30公里
•3.0级左右:通常只在震中区能感觉到。而像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其巨大的有感范围就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震源深浅有门道:
•浅源地震:震源浅,小震动也能传到地面被敏感人群或特定位置的人感觉到。有些1.0级多的水库诱发地震就有感,与此有关。
•深源地震:震源极深(如1999年4月8日吉林珲春—汪清7.0级深震,深达540千米),震中可能破坏不大,但有感范围可以非常大(覆盖了约45万平方千米!),因为深部地震释放的能量能传播得更远。
家住哪影响感知?
这些细节别漏
楼房里的人比平房里的感觉明显,高层住户普遍比低层感觉明显,一般场地的人比基岩或硬场地上的感觉明显。

下次再有“咦?刚才好像地震了?”的疑问时,有感范围、震源深浅这些关键词是不是就浮现在脑海啦?
![]()
豁然开朗!这不仅解答了我的疑惑,更提醒了我每个人的防灾意识都值得珍视。

来源:地震科学传播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