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11月18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十五五”期间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围绕存量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改造、增量的十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和实体经济形成以制造业为重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黄奇帆表示,过去十几年,我国进入到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格局下,中国制造出现了三个新的发展特征。
在科研开发方面实现自立、自研、自强。在0~1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方面,1~100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方面和100~100万的产业链集群创新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产业链集群方面,由过去改革开放初期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加工贸易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产业链集群“一头在外、一头在内,上中下游零部件原材料中间品”的产业链集群,80%的附加值在国内形成,以一般贸易的状态出口导向,与以前50%以上都是加工贸易形成的产业链的生产体系有根本性的不同。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格局下,中国进出口、引进外资,形成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过去10来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总量达到1200亿美元。
经过10来年新格局下自立自强、产业链集群的发展,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的规模已达到30%以上,规模排全球首位,在档次质量、产品结构上,也突破了以往“大而不强”的状态,不仅在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高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超高压输变电装备的制造,新能源装备等5个领域实现全球领跑,在数字化智能化电子产业,各类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这五个方面也跟发达国家基本进入了同步并跑状态。
尽管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但黄奇帆表示,还要清晰认识到,中国制造消耗的矿产资源还比较高、目前的产值利润率还比较低,以及中国制造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比较低三个问题。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出路就是一个,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黄奇帆认为,要从三个环节要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增量环节,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五大板块形成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中下功夫。“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产业链集群化的发展,形成世界级的最重要的增量。”黄奇帆预估,“在‘十五五’到2040年这十几年里,至少会有100多万亿元的投资,投资在这1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在存量环节,中国现在已取得100多万亿元工业产值成果。尽管它们离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自动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黄奇帆认为,“不能抓了新的就丢掉旧的。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和绿色低碳化的赋能,使得传统产业得到发展。”
在数字化方面,通过工业自动化、畅通信息流、 打通企业与市场横向资源规划管理、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五个层次进行赋能。在绿色低碳化方面,从源头减量、节能减排、废物循环、工艺流程再造、减少污染排放五个层次赋能。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在黄奇帆看来,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推动制造业硬件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益提高和运行效率提高的动力、温床、土壤,而且生产性服务业“自带光环”,自身在发展中已成为GDP最大的板块,占30%,制造业是27%,生活性服务业占28%,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不上去,制造业不会高质量,不会高技术,也不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黄奇帆表示,“十五五”期间,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预计到“十五五”末、2035年左右,力争让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35%以上,到2050年达到40%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