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025年11月14日,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一场原定为两个半小时的心脏手术,最终做了7个小时,孩子在术后当晚离世,年仅5个月。
母亲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孩子离开时“眼角还挂着泪,嘴巴闭不牢”,引发网友关注。
一次原本被称作“相对常规”的手术,成了一家人的终点。
宁波市卫健委在11月17日深夜发布通报,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彻查事件。涉事医生已被停诊。
![]()
据家属介绍,邓女士的女儿出生时是早产儿,提前一个月来到这个世界。出生后被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即心脏中隔存在孔洞,医院建议手术修补。
医生告诉家属,手术为常规操作,风险可控,预计耗时2.5小时到3小时。家属起初犹豫,但在医生多次强调“需要尽早手术,否则可能影响发育”后,最终同意在11月14日安排手术。
邓女士说,术前医院曾承诺会有“来自上海的专家会诊并参与手术”。对于一个只有5个月、体重5公斤的婴儿来说,这样的保障是家属作出决定的重要信心来源。
但那天,专家并未出现。
![]()
孩子上午进入手术室,家属在门外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超过了医生所说的3小时,仍无消息。家属焦急询问,被告知再等等。“等着等着,天都黑了。”邓女士回忆。
后来家属才得知,手术本身就做了7小时10分钟,而孩子整整在手术室待了9个小时。
这期间,医院没有与家属进行任何中途沟通。术后孩子被直接送入了PICU重症监护室,面色发黑发紫,脸部肿胀,已无反应。
当晚,抢救无效,孩子离世。
术后,邓女士提
![]()
出疑问:“说好的上海专家呢?”
她多次询问医院,得到的答复是“专家临时有事来不了”,但并无任何书面记录或解释说明。
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医院并未在术前明确告知专家无法到场的变动,也没有征求家属意见是否继续手术。
在实名举报中,她说:“如果知道没有专家参与,我们会重新考虑手术时间。”
这不是一个技术细节,而是一个家属决策权的问题。
![]()
随着事件的发酵,有媒体记者尝试在医院官网挂号系统中查找涉事医生信息,却发现该医生的姓名已经无法检索。
医院回应称,医生陈某某已被“停诊调查”。但对于医生是否仍在医院从事其他工作,医院未做明确回应。
这一举动引发了外界质疑:为何医生信息要被下架?公众能否了解医生的过往手术经历?对于正在接受调查的医生,是否应该保留一定的透明度?
有医学领域从业者指出,医生被调查不等于隐身,尤其是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家属与社会有知情权。医生信息全面下架,也容易造成医院“回避责任”的误解。
![]()
网络上流传的部分手术记录显示,术中曾发生意外出血,且体外循环时间超过常规范围。这两个因素,是婴儿心脏手术中最危险的环节。
对5个月大的孩子来说,体外循环超过90分钟已属高风险,而本次手术是否大幅超出这一时间,尚无官方数据披露。家属要求查看手术室监控记录,医院方面暂未回应。
术后,孩子面部发黑发紫、眼角留有泪痕,这些细节让人难以忽视术中是否存在抢救不及时或术后护理不足的问题。
![]()
这场医疗悲剧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家属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家属认为,术前沟通中未被明确告知孩子为“病危状态”,也不清楚存在合并症,只被强调“手术越早越好”。术后突发的情况,更让人难以理解。
从医学角度来看,房间隔缺损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立刻手术。有医生在网络发声称,部分病灶可以观察,等待孩子体重增长后再择期处理。
而邓女士表示,医院未提供第二种方案,也没有建议观察期或多方会诊,“我们是被推着去签字的。”
![]()
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在11月17日回应称,“高度重视此事”,并表示将依法配合家属维权,若涉事医生存在医疗过错,将依法处理。
当晚,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宣布成立调查组,彻查事件全过程。本次通报称该事件为“重大医疗纠纷”,已根据《医疗纠纷处理条例》启动程序。
但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家属仍在等待。
![]()
一个婴儿的生命停在手术室外,留下的是一个家庭的悲伤,术前说2小时,术后人没了。
眼角的泪水,是孩子的,也是这个社会对医疗透明度的期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