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一座以纺织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正强势崛起。
依托新疆得天独厚的棉花产地优势与精准政策扶持,凭借硬核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14家纺织企业扎堆扎根,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10栋职工公寓鳞次栉比,餐厅、商店、快递服务点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构成便捷完善的生活圈。
开发区“一对一”驻企服务组精准对接需求,人才供给源源不断,这座纺织小镇以多方力量的“双向奔赴”,书写了产业集群蓬勃生长的动人篇章,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
清晨的阳光洒在纺织小镇,21岁的凯迪热耶·库碗在公寓楼下买了热腾腾的包子,快步走向企业班车集合点。她是巴音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已在新疆华锦生态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实习4个月,如今已决定继续留下来工作。“这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工作稳定、生活方便、工资待遇也不错,不少同学都选择留在这里。”45岁的张红燕经熟人介绍从河南来到小镇:“这里包吃包住,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一年下来能存下不少钱,比在老家发展更有奔头。”
她们的选择,正是这座纺织小镇吸引力的生动缩影。
纺织小镇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吸引力、基础承载力、生态竞争力、服务凝聚力、人才驱动力、生活保障力六大力量同向发力,共同构筑的发展盛景。
政策吸引力:引凤来栖的“强磁场”
新疆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原料优势得天独厚。但仅有资源不够,精准的政策扶持才是企业集聚的核心密码。“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清晰的产业规划和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新疆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许伟良坦言,“从项目落地到生产运营,全程都能感受到政府发展纺织产业的决心和诚意,在这里投资心里特别踏实。”在纺织小镇落户的企业可享受运输、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切实降低了发展成本。
基础承载力:稳企发展的“压舱石”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为企业稳定运营筑牢根基。为破解纺织企业废水处理难题,开发区投资2亿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5万吨/日,可满足园区企业的废水处理需求,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部分可循环利用。园区还统一建设了工业蒸汽供应系统,24小时稳定供应蒸汽,满足印染、织布等企业的生产需求。
![]()
“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企业生产无忧,不用为环保、能源等问题分心。”新疆中泰亨惠医疗卫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沁然说。此外,园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构建起“硬支撑+优保障”的生产环境。
生态竞争力:赋能增长的“发动机”
小镇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内部形成的“呼吸式”产业链生态。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涵盖“纤维原料—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全产业链体系,小镇南部片区内9家印染企业、4家织布企业和1家水刺无纺布企业比邻而居,构建起从原料、织造、印染到成品的内部循环体系。
“我们的原材料纱线从隔壁厂就能采购,织好的布匹步行就能送去印染,这种产业聚集效应大大降低了物流和时间成本,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新疆华锦生态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匡建波介绍,完善的产业生态让企业实现“抱团发展、共赢共生”。
服务凝聚力:留企安心的“定心丸”
如果说政策是硬道理,服务就是凝聚企业的软实力。开发区推行“驻企服务组”制度,将软实力落到实处。驻企服务组的张新平手机24小时开机,记事本里密密麻麻记满各家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及解决措施。在他看来,“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全力办好。”
新疆中泰亨惠医疗卫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沁然深有感触:“在这里投资和其他省份最不一样的,就是有驻企服务组保驾护航。他们开通审批绿色通道,随时帮我们解决各类问题,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搞生产、拓市场。2025年驻企服务二组解决企业各类问题190余件,问题解决率达98%,企业满意度100%。
人才驱动力:续航发展的“动力源”
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开发区精准把握这一关键,积极联动巴音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与园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搭建“课堂+车间”的人才培养桥梁。企业将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岗位标准融入教学方案,院校针对性输送专业技能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生产流程,实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
![]()
“实训基地就在厂区里,学生能跟着企业师傅学真技术、练硬本领,不用为就业发愁,企业也能招到懂技术、熟流程的实用型人才。”巴音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王庆表示。这种校企协同模式,既为企业精准输送“定制化人才”,破解用工难题,也为学生搭建就业快车道,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小镇纺织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活保障力:拴心留人的“稳定器”
产业繁荣离不开人才扎根,坚实的生活保障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行走在纺织小镇,映入眼帘的不仅有标准化厂房,还有10栋崭新的职工公寓、7家各具风味的餐厅,以及便利店、药店、理发店、快递服务点等配套设施,形成“步行可达”的便民生活圈。这里不是冰冷的工业区,而是功能完善的宜居社区。
来自喀什的图尔贡·萨比尔在“新地方快餐厅”里忙着招呼客人:“我来这里6年了,以前在纸厂上班,后来瞅准机会开了这家小饭馆,生意一直挺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小镇每天早、中、晚开通三趟往返开发区的公交车,即便员工不在宿舍居住、在开发区购置了住房,通勤也十分便捷。全方位的生活保障让员工工作有奔头、生活有滋味,让小镇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地。
![]()
从政策红利到硬核基建,从协同产业链到暖心服务,从人才供给到生活保障,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小镇的崛起,是六大力量“双向奔赴”的必然结果。在这里,政府筑好“巢”,以政策、服务、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企业当好“凤”,以技术、产能、创新为小镇发展增添动力;员工安下心,以勤劳、智慧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显示,自小镇规划建设以来,南部片区已累计吸引投资超50亿元,14家企业全部实现满负荷生产,2024年纺织产业新增产值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25%,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如今的纺织小镇,车间里机器轰鸣,公寓里笑语盈盈,饭馆里人声鼎沸,一幅产业兴旺、人气旺盛、生活便利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随着新职工公寓投入使用、产业链持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座纺织小镇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双向奔赴”新篇章。
(来源:巴州零距离)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