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召开的这届COP30气候大会上,有一件事一下把气氛拉紧了:巴西抛出一个打算筹到1250亿美元的大基金,结果真正认的钱只有55亿美元,目标和现实差得太远,让人第一反应就是,大家嘴上都说担心粮食安全,可一到掏钱的时候,怎么一下都缩回去了。
![]()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热带森林永久基金”,本来不是简单的捐钱,而是想搭出一套长期可运转的制度,先由各国政府拿出250亿美元当“底”,再把更多私人资本拉进来,目标是凑够上千亿美元,然后按照一个国家保护了多少森林来发补贴,还有一部分专门给生活在森林里的原住民社区,用钱来支撑生态保护和民生,两头都兼顾,这个思路听起来并不空。
![]()
可是真到了要签支票的时候,真正站出来认大数的国家并不多,巴西自己先拿了10亿美元,挪威给了30亿美元,另外再加上法国、德国这些国家的承诺,最后凑出的金额离1250亿美元差着一大截,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只表态支持理念,不急着往里投钱,中国就是典型的代表,一方面肯定这类基金有必要,另一方面强调现在不适合参与出资,这里面不只是算经济账,更是对以前那笔“旧账”耿耿于怀。
![]()
这笔旧账说的是发达国家早就答应过,每年要拿出1000亿美元给发展中国家,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可真正落实下来的数额一直不到位,而且大部分资金是要还本付息的贷款,不是毫无条件的援助,对于本来就财力紧张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当这些承诺多年没有完全兑现,大家难免会想,之前说好的钱都没到齐,现在又来拉新的大盘子,这信任怎么建立得起来。
![]()
如果只是钱没筹够,顶多算一场国际会议上的挫折,但问题在于,这场挫折背后直接连着全世界的饭碗,农业其实是受气候变化冲击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农业产能因为气候问题整体被压了下来,有研究估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算起,农业的生产能力被削掉了大约五分之一,这相当于世界各地的农民辛苦种出来的七年收成被白白抹掉,拉丁美洲的玉米产量掉了好几个百分点,全球粮食总产量也被拖了后腿。
![]()
这些数字落在地图上,就是一场场躲不开的自然灾害,2025年中国西北的干旱,让当地的玉米、马铃薯收成大幅缩水,长江中下游因为洪水,大片早稻绝收,华北地区的倒春寒让果农损失惨重,而在其他地区,类似情况同样不断上演。
仅仅一年时间,就有十多个国家因为极端天气和气候冲击陷入严重粮食危机,几千万人的日常吃饭问题变成悬在头上的石头,即便全球谷物总量创下新高,局部的灾害和物流问题仍然把植物油等商品的价格推上去,买东西的人觉得贵,种地的人又被减产压得喘不过气。
![]()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再看气候资金的分配,就更让人觉得别扭。农业、牧业、渔业、林业这些和吃饭紧紧绑在一起的领域,在气候资金里的占比只有大约4%,大头被花在其他板块,真正最怕天气变脸、最需要加固基础的部门反而成了“被照顾最少的那一个”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想要更新灌溉设备、引进能扛灾的种子,却总是卡在“没钱”这两个字前面,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甚至连足够的避难空间都缺,居民只能躲进地铁站和地下停车场,这种局面久拖不决,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
所以COP30上的这笔基金,表面看是在森林保护上发力,实际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谁来为粮食安全付钱”这个核心问题,如果继续让农业在资金分配上排在后面,光靠农民自己硬扛,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只会越积越多,要想着真正解开钱袋子,至少有三个关卡躲不过去。
第一是责任,历史排放占大头的发达国家,不可能在出钱这件事上一再往后躲,只有把以前拖欠的承诺补上,发展中国家才愿意在新的机制里更主动;第二是透明度,像巴西打算用卫星监控森林情况,让每一块受保护的土地都有“记录”,这类做法能让出资方看到真金白银换来的成果,对私人资本来说也更放心;
第三是方向,资金不能总停在会议文件里,而要落到田间地头,包括抗旱品种的研发推广、节水灌溉的铺开、预警系统的完善,这些地方的钱花得越早、越细,后面为灾后补救买单的成本才有可能降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