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零下20摄氏度的满洲里国境线旁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鸣笛,一列俄罗斯火车缓缓驶出国门。车窗里,蓝眼睛、黄头发的俄罗斯司机笑着向路记伟挥手致意。国门下的铁道旁,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线路车间维修四工队工长路记伟带着工友们列队接车,整齐挥手回应。相较于国内火车鸣笛的沉稳,俄罗斯机车的鸣笛更加清亮,这是“钢铁丝路”上跨越国界的日常问候。
12年前,脱下军装的路记伟带着军人的硬核作风扎根于此。这里是中欧班列进出境的“咽喉”,他和工友们守护的9公里线路衔接中俄两种轨距,每天承载数十列重载班列的“碾压”。“钢轨是国门的‘筋骨’,我们就是正骨医生。”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的工作信条。
冬季养护堪称“与冻害赛跑”。冻土冻胀易导致钢轨变形,路记伟摸索出“测温预判+精准处置”技法:每天记录轨温变化,在冻胀临界点前完成垫板调整、道床捣固。寒风吹得他睫毛结满冰碴,手指冻得握不住笔,仍坚持手工复核数据。
作为“领头雁”,他把“毫米级精度”刻进日常,做到每颗螺栓拧到规定扭矩,每处焊缝细致检查。针对年轻职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他开设“现场课堂”,手把手传授冻害处理技巧,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国门线路养护队”。
目送火车远去,路记伟立刻弓身拿起道尺,紧贴钢轨紧盯刻度盘:“左股水平偏差5毫米,调整垫板!”话音刚落,工友们挥起捣固镐,冻土与钢轨间响起沉闷交响。这样的场景,在他扎根这里的12年里不断重演。双手磨出的厚茧、脸颊刻下的冻伤印记,都是他与工友们的“勋章”,见证着养护线路“零事故、零故障”的成绩,更守护着千余列中欧班列的安全通行。
从军人到线路工,身份转变,初心未改。路记伟用执着与坚守,让每一段钢轨都成为安全屏障,让“钢铁丝路”在祖国北疆稳稳延伸,书写着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徐鑫 顾超凡 实习生 杜可心)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