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中旬,一则消息在全球汽车供应链圈掀起巨浪,特斯拉正式通知全球供应商,未来 1-2 年内要让美国工厂生产的车型彻底告别中国产零部件。
目前电池材料、内饰件等部分产品已经完成替换,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零部件开始陆续补位。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供应商早已深度嵌入特斯拉的生产体系,仅为其直接供货的中国一级供应商就超过 400 家,其中 60 多家还进入了特斯拉的全球采购网络。
这场突如其来的 “供应链切割” 让人满心疑惑,特斯拉为何要在此时做出如此激进的调整?
![]()
特斯拉为什么非要这么干,真的是看不上中国零部件了吗?显然不是,核心原因就一个,美国政府的政策压力实在太大,大到特斯拉不得不低头了。
这些年美国一直在搞所谓的“供应链脱钩”,拿“国家安全”当借口,对中国相关产品频频出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232调查和《通胀削减法案》。
美国的232调查说白了就是个贸易限制工具,商务部可以随便找个理由调查进口产品,然后加征高额关税,这些年已经用在钢铝、汽车零部件等好多领域了,中国一直是重点针对对象。
而《通胀削减法案》更直接,明着说新能源汽车要想拿到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就得满足75%以上零部件产自北美,还得排除所谓“受关注外国实体”的部件。
![]()
这对特斯拉来说,一边是高额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一边是真金白银的补贴诱惑,根本没得选。
更别说特斯拉的星链业务还深度绑定着美国的太空计划和军工项目,要是不听话,后续的麻烦只会更多,所以这次“去中国化”,本质上就是特斯拉向美国政界交的“保护费”,跟商业逻辑没多大关系。
但话说回来,特斯拉想脱钩,哪有那么容易?你想想,这些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靠的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极致效率和成本优势。
上海超级工厂能创造55秒下线一台车的行业纪录,Model 3和Model Y在中国卖得比美国便宜好几万,核心就是因为近95%的零部件都是中国产的。
![]()
全国400多家中国供应商围着上海工厂转,200公里范围内就能凑齐一辆车所有的核心部件,从研发到量产的响应速度,全球没哪个地方能比。
而且中国供应商早就不是只做螺丝、紧固件这种低端货了,现在从电池、自动驾驶系统到车身结构件,全是核心配套。
就说电池,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海外同行低不少,能量密度还更高,一辆车光电池就能省两万多。
自动驾驶用的PCB板,国内深南电路能做到上千小时高温无故障,海外能做的厂商产能还不到它的三分之一;就连汽车玻璃这种看似简单的部件,福耀玻璃都占了特斯拉全球份额的近一半。
![]()
这些供应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网络,研发、生产、配套全流程协同,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花十年八年都复制不出来的。
特斯拉非要硬着头皮替换,后果其实早就注定了。
最直接的就是成本飙升,美国本土供应商的零部件价格普遍比中国高30%到50%,就算找墨西哥、印度的替代厂商,成本也低不下来,还得承担物流、建厂的额外开支。
有测算说,全面替换后特斯拉美国工厂的单车成本会增加上千美元,一年多花的钱就得超十亿美元,这还没算产能波动和质量问题。
之前特斯拉美国工厂试过替换部分电子零部件,结果直接出现良品率下降、生产线停摆的情况,交付周期都受了影响。
![]()
美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协会都直言,不是不想替换,是真找不到能无缝衔接的资源,中国供应链几十年积累的产能规模、技术精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短期内根本没人能替代。
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搞的所谓“去中国化”其实有点自欺欺人,不少中国供应商早就跟着它的海外工厂出海了,宁德时代在墨西哥建了电池厂,宝钢在德国设了仓储中心,本质上还是中国零部件在供货,只是换了个“海外制造”的标签,反而增加了中间环节的成本,纯属多此一举。
再说说这事儿对中国的影响,表面上看,确实有部分供应商会面临特斯拉美国订单的流失,短期会有一些冲击,但往长远看,这不仅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中国供应链升级的一个契机。
![]()
中国供应商早就不是只靠特斯拉吃饭了,宁德时代同时给比亚迪、理想供货,深南电路也接华为的基站订单,就算少了特斯拉这一个客户,还有大把其他车企等着合作。
而且欧洲、日韩的车企对中国零部件的需求一直在涨,它们可没跟着美国搞脱钩,反而因为中国零部件的高性价比,不断加大采购力度,这就让中国供应商有了更多元的市场选择,不用再依赖单一客户。
并且这种外部压力会倒逼中国产业链加速国产替代和技术升级,之前可能还有些核心环节存在依赖,现在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
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从电池材料到自动驾驶技术,政策扶持、研发投入都没断过,中国供应链已经从单纯的成本优势,变成了成本、技术、产能三位一体的优势。
特斯拉的“抛弃”,反而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自己足够强,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特斯拉这波操作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是被政治裹挟的无奈之举,根本不符合商业逻辑。
中国供应链的强大,不是靠某一个客户撑起来的,而是几十年市场竞争、技术积累的结果,这种韧性和活力,不是简单的“去中国化”就能撼动的。
短期的冲击只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加速产业链的自主升级和全球化布局,未来中国供应链不仅不会被打垮,反而会因为这次的压力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应对各种地缘政治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