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指出,心理情绪与生理健康紧密相连,当焦虑、压抑、压力等负面情绪无法通过心理层面宣泄时,就可能转化为躯体症状,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躯体形式障碍”。就像长期焦虑的人可能出现胃痛、腹泻,过度紧张的人容易头痛、头晕,情绪压抑的人可能频繁胸闷、乏力。这些症状并非 “装病”,而是真实的生理反应,根源却在心理状态。
很多人对 “心理科” 存在误解,觉得只有 “严重心理问题” 才需要就诊,导致躯体症状反复迁延。事实上,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引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的不适。比如学生因学业压力出现的考试焦虑相关头痛,职场人因工作压力导致的慢性失眠和胃痛,若只针对躯体症状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
识别 “心理源性” 小毛病有几个关键信号:一是症状反复发作,常规检查无明确器质性病变;二是症状与情绪变化高度相关,比如压力大时加重、心情放松时缓解;三是伴随失眠、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状态改变。此时,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方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面对这类 “难缠小毛病”,我们要打破 “躯体不适只看内科” 的固有认知。首先,正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不必因 “可能是心理问题” 而羞耻;其次,若常规治疗无效,主动考虑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就诊;最后,日常注重情绪疏导,通过运动、倾诉、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避免负面情绪堆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