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探索“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的健康学校建设路径

0
分享至

摘要:民族地区小学推进健康学校建设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学从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体育活动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三个维度,以“体教结合、以体育人”为核心,探索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健康有效路径的经验。

关键词:体教结合;以体育人;健康学校;“五育”融合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将学校体育工作推向战略高位。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凸显了体育在“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健美、以体促劳”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推动学校体育向全面的素养培育转型。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学作为一所积极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民族地区小学,探索出以“体教结合、以体育人”为核心的健康学校建设路径。

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普及+特色+个性”体育课程体系

学校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特色项目深度开发,构建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体育育人体系。

夯实国家课程,基于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推进体育活动课系统化。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学校立足“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和“排球特色学校”的优势,构建分阶段、分层次体育活动课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从“全面普及”到“重点提高”的有机衔接。

第一阶段为一、二年级“兴趣与体能启蒙期”。这一阶段,学校以跳绳为体育活动课的主要载体,组织游戏化、挑战性的跳绳练习,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自信。

第二阶段为三、四年级“基本功系统奠基期”。该阶段教学重点是排球、足球、篮球三大球类单项基本功的系统导入,通过结构化的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三大球类运动的关键基本功技术。学校坚持“精讲多练”原则,使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从“知”到“熟”,最终趋向“自动化”,为实战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五、六年级“战术与应用能力提升期”。这一阶段是学生运动技能实现升华的关键期。学校通过组织常态化的班级联赛、学年竞赛和全校锦标赛,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实战平台,引导学生实现从“会技术”到“懂比赛”的能力跨越,并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赛场决策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体艺共生”的体育课程特色。学校作为“艺术特色学校”,提出了“体艺共生”的课程理念,系统挖掘具有健身价值、蕴含艺术美感的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构建“民族体育舞蹈”与“民族传统武术”双轨并行的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民族体育舞蹈”教学中,不仅将朝鲜族长鼓舞、象帽舞改编为特色课间操,还巧妙地将蒙古舞的“马步”融入训练中。这种融合使学生在提升协调性、节奏感与耐力的同时,也直观感受着各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学校的“民族传统武术”课程引导学生既学习朝鲜族武术的刚劲敏捷与尚礼精神,也体验太极拳所蕴含的“以柔克刚、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这种多元教学,不仅全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沉稳坚毅的意志品质,并为学生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创新体育活动体系:打造“坚持+融合+趣味”育人平台

“奔跑吧,少年”主题化晨跑活动,实现德育浸润。学校抓住晨跑这一常规体育项目,通过主题化设计赋予新的教育内涵,开发“奔跑吧!中央少年”校本课程。晨跑活动创造性地引入“健康银行”概念,将学生每日长跑的里程累计,并折算成从学校到各个红色研学目的地的“虚拟距离”。例如,累计在运动场跑步200圈(40公里),可从学校“到达”图们水南村;累计跑步1388公里则可“抵达”北京天安门,让枯燥的跑步活动变成富有成就感的“旅行”过程。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但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体能差异,设置了不同的每日跑步基数(低段800米、中段1000米、高段1600米)。活动时间贯穿每学期,融入大课间、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确保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刚性要求。

“奔跑吧!中央少年”晨跑活动以阳光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以虚拟研学旅行“立德树人”,实现了体育与德育的自然、深度融合。

课间15分钟的微教育时段,让学生有效“充电”。为了将宝贵的课间15分钟用好、用活,学校本着“以动促德、以动辅智、以动健体、以动审美”的核心理念,精心设计和有序组织了名为“悦动一刻”的大课间活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让活动内容“好玩”起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了让孩子们愿意动、乐于动,学校举办了“悦动一刻,玩转精彩”课间活动推介会。推介会分成“悦读时光”“悦动游戏”“悦心运动”等几个模块,师生共同参与创意课间游戏的推介,鼓励大家把传统游戏、现代益智游戏和德育、安全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师生共同创新了“跳皮筋”活动——大家编写了融入安全常识、文明礼仪等内容的童谣,学生边跳边唱,既锻炼了身体,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第二,让活动时间“实在”起来,扫清一切行动障碍。首先,学校坚决向教师拖堂说“不”。为了解决教师拖堂影响学生课间休息的问题,学校在上下课时段分别设置了提示铃。在下课铃响前两分钟,会有一段简短悠扬的音乐响起,这是在温柔地提醒老师“下课时间快到了”;上课前一分钟,也会响起“预备铃”,提醒孩子们“准备上课了,快快回教室”。这样既保证了课间活动时间完整,也不耽误学生上课。

为了保证课间活动的质量,学校在解决“下楼难”问题上下足功夫。学校科学设计了分班、分楼层的上下楼路线图,并组织学生反复演练,形成习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一分钟之内安全、有序地到达操场。学校还按年级划分了“悦动一刻”的活动区域,特意把高楼层班级的活动区域安排在离教学楼近的地方,方便他们迅速到达和返回,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秒钟。

“运动育美,协作育德”的体育节,践行“五育”融合。学校在体育节的活动设计中,坚持 “以体育为体,以融合为用” 的原则,不仅组织传统的田径竞赛,充分彰显体育竞技精神,更着力挖掘其背后的教育价值。例如,同步举办“运动与科学”主题展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能跳得更高、跑得更省力”,让智育在体育实践中落地。再如,学校组织“最美瞬间”摄影展,鼓励学生用镜头捕捉运动中的最美瞬间,让体育节成为一场深刻的美育实践,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活力创造的独特美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在体育节中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幕式检阅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进行,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学生们,在体育的盛会中共同演绎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乐章,共同诠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支持体系

家校联动:从“旁观者”到“合伙人”。一是组建“家长教练团”。学生家长群体中有专业的足球运动员、舞蹈爱好者,甚至还有武术高手。学校邀请具备体育特长的家长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和社团指导,开设特色体育指导课。同时,学校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设计亲子跳绳、家庭健身操等简单易行的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动起来,形成“校内教、家中练”的良性循环。

二是发挥“家长膳食监督委员会”职能。为了守护“舌尖上的健康”,学校充分发挥 “家长膳食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从采购源头开始,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监督,菜谱的制定也充分听取他们的科学建议。学校的厨师和后厨人员还会优先聘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家长,既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就业,也让他们帮孩子把好饮食安全的第一道关。每天,学校都会安排两位家长到食堂陪餐,还会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们不偏食、不挑食,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此外,学校每学期举办“食堂开放日”,邀请从事营养健康相关工作的家长,给孩子们开展生动有趣的健康讲座。家长们的有效监督、真诚沟通和积极参与,不仅为校园食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更为孩子们的科学膳食和健康体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社会协同:打开校门办体育。学校主动打开校门,积极引入优质社会体育资源。学校与体育局、青少年宫及专业体育俱乐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学校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足球协会合作,定期邀请专业教练走进校园,对校队和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指导,将最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带入课堂。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的社区体育设施,在周末和假期组织校外体育活动,让体育锻炼从校园延伸至生活中。

多元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学校不仅关注孩子的运动技能和体质测试数据,更将体育参与度、体育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纳入评价范围。学校设立“体育之星”月评选,表彰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突出表现或进步显著的学生;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体育成长档案”,用心记录他们从不会到会、从畏惧到热爱的点滴进步与成就。这种被看见、被肯定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经过长期坚持、持续推进,学校的“体教结合、以体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体质显著增强,耐力跑项目优秀率从25%攀升至45%,合格率稳定在98%。学生肥胖率显著低于本地区同龄学生平均水平。今后,学校将继续发扬“健康生活、团结拼搏、胸怀家国”的校园精神,让“五育”融合进一步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1-20)[2025-10-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5-10-2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姜海英,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朴雪花,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学党总支副书记)

❋ 本文系吉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民族地区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子课题“民族地区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下健康学校建设实践与思考”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单笑斐

作者:姜海英 朴雪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直属中国教育报刊社主管
66559文章数 125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