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同仁堂”商标之争迎来关键进展。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经营者集中反垄断业务系统网站披露的信息,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堂)收购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同仁堂)股权案,近日已进入受理阶段。
![]()
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表显示,此次交易完成后,北京同仁堂将持有天津同仁堂60%的股份,实现对天津同仁堂的单独控制。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同仁堂的最终控制人已发生变更,由张彦森、高桂琴夫妇变更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同仁堂”之间围绕商标展开的纷争已持续较长时间。
![]()
△图片截自小红书。
北京同仁堂官网资料显示,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在北京创办同仁堂药室,标志着同仁堂品牌创立;1989年,“同仁堂”商标成为中国“首批马德里商标注册”的国际商标;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1997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上交所上市,同仁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2001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集团主营业务为中成药的生产与销售,拥有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研发、中成药生产、医药物流配送、药品批发和零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400个品规,旗下拥有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等多家上市公司。在业绩表现上,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同仁堂经营成果显著:其实现营业收入133.0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6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9.88亿元。
天津同仁堂也曾多次尝试上市。2018年,该公司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然而历经两年多,却以撤回材料告终。2021年6月,其又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7.22亿元,但依旧未能成功实现IPO。直至2023年9月,深交所依据相关规定,终止了天津同仁堂的发行注册程序。
2021年,天津同仁堂在转战创业板IPO时被北京同仁堂起诉,要求其停止使用“同仁堂”字号并索赔5000万元。2024年12月,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北京同仁堂集团近期已完成对天津同仁堂60%股权的收购工作。北京同仁堂方面承诺,将在五年内进一步解决天津同仁堂与自身存在的竞业问题。此公告的发布,意味着持续已久的京津“同仁堂”商标之争有望迎来最终和解。
但同仁堂品牌主体的复杂性与授权管理的失控,让百年金字招牌的公信力遭遇打击。除了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外,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南京同仁堂”主体,它们虽然部分存在历史渊源,但品牌标识与业务范围的模糊界定,易让消费者产生认知混淆。
![]()
天眼查显示,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和天津同仁堂分属不同主体:北京同仁堂由北京市国资委控股,属国有企业;南京同仁堂实控人为青岛市国资委,亦是国有企业;天津同仁堂则由自然人张彦森控制,为民营企业。三者股权、实控人及企业性质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同仁堂系”品牌的认知混乱。
![]()
△网友评论截自小红书。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南京同仁堂旗下关联企业的品牌授权乱象尤为突出。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曾广泛授权给数十家非关联厂商,贴牌生产从养生茶到护肤品等跨度极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而平台也出现了许多“李鬼”。淮安市中院与淮安市知识产权局今年4月就公布过这样一起案例:淮安某科技公司在电商平台使用 “南京同仁堂皇冠企业店”店名销售染发剂与脚气膏而被南京同仁堂起诉,经法院调查审理,淮安某科技公司的行为已构成不正当竞争,该科技公司的网店实际销售1支价值78元的染发剂,法院最终判决该科技公司赔偿南京同仁堂各项经济损失6000元。
在多年积弊下,不少人仍将质量问题归咎于整个“同仁堂”品牌。
![]()
此外,11月14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4起药店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其中北京同仁堂三亚两家分店协助套刷医保账户案涉案金额达330万余元。医保部门已暂停或终止涉案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
从各大平台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公众对同仁堂产品有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公众又对市场上各家“同仁堂”销售的产品表现出一定的不信任。“核心风险聚焦于三大领域:知识产权纠纷、产品质量追责及商业秘密失控。”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欣表示,贴牌生产虽为品牌方提供了快速拓展市场、优化成本的路径,但其潜在法律风险需高度警惕。
对于以“同仁堂”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如何维护自身形象,实现更好发展,张晓欣认为,在权利确权层面,企业需及时完成核心商标注册并申请驰名商标认定,建立涵盖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尤其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专利申请与商业秘密分级保护。在维权实施层面,应当建立全面的侵权监测机制,并运用律师函警告、行政投诉、民事诉讼等多种手段,形成强有力的维权组合策略,对恶意抢注商标、制售仿冒产品等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来源:中国商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