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1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停车难不能从“四轮”蔓延至“两轮”》的评论。
“没地儿停了”“这还不到8点,停车场就满了?”近日,北京市一位副区长在沙河地铁站附近,5分钟内遭遇停车“三连拒”,引发群众对多地两轮电动车停车难的共鸣。
近年来,由于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我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刚需,两轮“小电动”蓬勃发展。
在个别一线城市,两年间新增“小电动”近100万辆,尤其在中心城区重点路口,每分钟道路断面通行量超过300辆。“小电动”爆发式增长,对既有的城市交通体系、空间规划设计、道路资源分配、基层执法水平等提出挑战。
这种现象似曾相识。在“四轮”机动车蓬勃发展阶段,不少城市深切体会了由停车难带来的城市治理之难。如今,随着“两轮”非机动车停车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又开始“病”了。这一变化应该引起城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资源分配、政府管理重心等“围着汽车转”。如今,“小电动”扩张,表明群众出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城市管理者应该及时调整工作思维,不能让停车难从“四轮”蔓延至“两轮”。
停个“小电动”这么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停车空间跟不上发展速度。对于城市新设公共建筑和小区等,要提升非机动车停车场的配建比例。对既有空间,“一地一策”研究城市重点路口、医院、学校、商场、地铁站等场景出行现状,通过道路拓宽改造、停车空间挖潜等方式让非机动车出行顺畅、停车有位。对长期违法违规行为,要提高违法成本,做好违法警示,引导安全合规停车。
为应对这一新生治理难题,不少城市开出“药方”。包括及时修订地方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从法治层面完善“小电动”从生产到注册、销售、使用、注销的全链条监管,强化对各环节、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强制要求佩戴头盔,加大停车和充换电设施供给等。这些做法体现出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但需要保持清醒,目前的服务现状与群众期待尚有距离。
治理“小电动”需要“大智慧”。北京这位副区长的做法值得肯定,要多用换位思考、亲身体验的方式调研城市堵点、停车难点,拿出真正“解渴管用”的实招来回应群众出行方式变革中的新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