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14日《四川工人日报》报道,四川多地中小学首个秋假开启,配合周末,学生们喜提5天假期,全省多地景区、文博场馆等推出“秋假大礼包”。笔者认为,学生们期待的秋假终于落地开“放”,但不应“一放了之”——一放之下会引发连锁反应,有喜有忧。相关部门、单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尽力确保它不只是一段假期,而是一段有意义、独特的快乐时光。
春秋假的关键要求可归纳为“两不一鼓励”:不留书面作业,不集体补课,鼓励开展实践活动。初衷很好,但成效如何关键在于落实——学校按规定放假后,“度假”方式看似主要由家长设计、决定,实则这“后半篇文章”作者不单只是家长,或者说,只靠家庭、家长很难把春秋假这篇文章做精彩。
为了迎接秋假,“闻风而动”的景区、博物馆等针对性推出特色服务,拉动文旅消费。我们在为不少家庭集体出游、客流量大幅增加而欣喜的同时,也要关注到限于各种原因无法出行的那部分学生群体。秋假那几天刚好是工作日,面对官方的“鼓励”,家长们能否“鼓起勇气”采用调休、请假等方式腾出空来,陪同孩子走出家门,强化在场性、互动性,而不使之沦为“加长版”寻常周末?
陪学生“过假”的责任主要落到了家长头上。然而要形成高质量的假期,并非仅仅多出一段假期,甚至不能只是多出一段旅行假,而缺少陪伴、亲子等重要属性,需多个“合著者”共同执笔、工整落笔、争出妙笔。
指导式规定是“提纲挈领”。相关部门要督促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一方面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为职工陪伴孩子提供制度支持,为家长壮胆,破解“有理无据、有据难行”的“紧箍咒”。
暖心式机制是“人文关怀”。工作单位可建立向有学生子女的职工适当倾斜请休假政策的机制,如难以通过调休安排假期,可探索设立“陪伴假”,以“父母子女同假”来展现人文关怀,增强归属感。
普惠性托管是“重要举措”。如父母确因脱不开身而缺席,社区、工会、妇联、志愿队伍等可合作提供看娃、教娃、陪娃等公益托管服务,代替家长更替代电视、游戏。单位工会可邀请职工子女参观企业,了解父母工作日常,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正确的“三观”和职业观,树立远大志向。
礼包式文旅是“资源整合”。不胜枚举的春秋假文旅产品丰富了“度假”选项,虽是市场自发行为,但相关部门要加强动态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开心变闹心。
放春秋假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放好,放到父母、学生心坎上,将初衷落地落实,还要凝聚焦点、打通堵点,精诚协作、精准施策、精心呵护,使之成为求学生涯中幸福快乐的“显眼标”。(汤飞)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