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下尴尬了!全球油价大跌,美国油费却疯涨,普京早有预料
你知道吗?最近全球原油价格跟坐了滑梯似的往下掉,可美国老百姓加油却越加越肉疼。
这波 “反着来” 的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背后既有对俄制裁的连锁反应,又赶上美国大选后的政策大变动,硬生生把能源市场搅成了一锅乱粥。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事儿,看看是谁让美国人的加油费 “逆势飙升”,普通民众又得吃多少哑巴亏。
说白了,美国这波油价上涨,根本就是自己搞出来的 “后遗症”。
10 月 22 日那天,美国财政部突然官宣,要把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及其旗下所有子公司都拉进制裁黑名单,目标直指俄罗斯的炼油产业收入。
本来美国政府以为这是 “精准拿捏”,能断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没料到最先扛不住的是自己人。
11 月 21 日制裁正式生效后,美国加油站的汽油、柴油价格就跟安了火箭推进器似的往上冲,反观全球原油价格却一路走低,形成了让人匪夷所思的 “背离行情”。
![]()
你敢信吗?截至 11 月中旬,美国汽油平均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加仑 3.072 美元,跟一年前基本持平,压根没见降价的迹象。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财政部后来又悄悄松了口。
11 月 14 日颁布的新规里,允许卢克石油在 12 月 13 日前继续谈判出售海外资产,只要卖资产的钱存进第三方托管账户、彻底切断与卢克石油的联系就行。
这种 “边制裁边放水” 的操作,不仅没稳住市场,反而让交易员们更慌了 —— 连制裁都能临时变通,后续供应到底能不能保障?
咱们来听听普通美国人的真实感受。休斯顿的货车司机马克每天要开 300 多英里送货,加油费是固定开销。
他吐槽说:“我上个月加油花了 860 美元,这个月已经花了 840 美元,没感觉到任何降价的迹象。” 原本以为特朗普的钻井政策能让油价降下来,现在看来全是空谈。
而这一切,早就被普京说中了,他之前就明明白白表示,对俄制裁对俄罗斯影响微乎其微,反而会让全球能源价格暴涨,现在看来这话一点没掺水分。
说句实在话,俄罗斯可不是那么好拿捏的。作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俄罗斯的炼油量占全球总炼油量的 6.6%,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石油产品供应链中占着关键位置。
美国想靠制裁切断俄罗斯的炼油收入,无异于在全球供应链上砍了一刀,最后疼的还是自己。
咱们掰开揉碎了说,美国油价上涨可不光是制裁这一个原因,而是 “实际供应紧 + 预期恐慌 + 政策拖后腿” 的三重暴击,想不涨价都难。
先说说实际供应的压力。俄乌冲突后,美国本来是欧洲柴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占比 25%,而俄罗斯紧随其后占 24%。
现在制裁一落地,俄罗斯的柴油出口渠道受影响,欧洲的需求没减少,只能转头向美国要更多货,这就导致美国本土的成品油供应瞬间紧张起来。
虽然目前俄罗斯石油产品出口还没出现大规模中断,但制裁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让贸易商乱了阵脚。为了避免后续缺货,不少商家开始提前囤积柴油、汽油库存,硬生生把短期价格抬了上去。
再看市场预期的影响。搞交易的那帮人心里都打鼓,普遍担心随着制裁逐步收紧,俄罗斯的炼油产能会被实质性压制,到时候全球成品油的供应缺口会越来越大。
![]()
这种对未来的恐慌,比实际供应短缺的影响还大,直接形成了 “越怕缺货越囤货,越囤货价格越涨” 的死循环。
最关键的还是美国大选后的政策转向。11 月 5 日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后,能源市场直接变了天。
作为化石燃料的 “铁杆粉丝”,特朗普一上台就喊着 “钻井!钻井!疯狂钻井!” 的口号,还承诺要在 12 个月内把美国能源价格 “砍半”。
这话听着挺提气,但市场反应却很诚实。截至 11 月 7 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石油巨头股价涨超 3%,油服商贝克休斯更是暴涨 10.78%。
而另一边,清洁能源股却集体暴跌,MAC 全球太阳能指数下跌 10%。为啥会这样?
因为业界都清楚,特朗普的政策要落地还得等时间,短期内不仅解决不了当前的供应缺口,反而他还搞了个 “神操作”。
推动终止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把拜登政府时期的一系列清洁能源计划都给取消了。
这一下可坑惨了新能源行业,却让石油巨头们更有恃无恐。更麻烦的是,特朗普还计划加征进口关税,这可能让 2025 年全球石油需求减少 50 万桶 / 日,相当于全年需求增长预测的三分之一。
需求少了按理说该降价,但关税保护又会让美国炼油企业趁机抬价,普通消费者还是得不到实惠。这种政策层面的矛盾,让美国油价的走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另外,特朗普还大力推动 LNG 出口,解除了拜登时期的出口项目冻结令,促成欧洲承诺未来采购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
虽然 LNG 扩产能赚不少外汇,但对当下的汽油、柴油供应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占用了大量能源行业的投资,让成品油产能跟不上,相当于 “顾此失彼”。
现在的美国政府,妥妥陷入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要继续对俄施压,不能轻易放弃制裁;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对高油价的不满越来越强烈,“负担得起的能源” 是维系支持率的关键,根本不敢忽视。
怎么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成了摆在新政府面前的大难题。目前来看,有两个关键变量能影响后续走势。
第一个是俄罗斯的应对。如果俄罗斯能顺利调整出口渠道,把原本销往欧美的炼油产品转向亚洲、南美洲等其他市场。
毕竟现在俄罗斯柴油已经开始流入南美洲,成为当地第二大供应国 —— 同时优化国内炼油产能,抵消制裁带来的影响,那么全球供应缺口就会缩小,美国油价也有望逐步回落。
毕竟俄罗斯的能源产业根基深厚,占全球 6.6% 的炼油份额可不是轻易能被打垮的。
第二个是美国新政府的政策落地速度。特朗普承诺的增加国内油气生产、新建天然气管道等措施,能不能快速推进?
虽然他喊着 “疯狂钻井” 的口号,还推动加快联邦油气项目审批流程,但业内人士都清楚,政策调整是一回事,企业实际钻探还得看市场行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特朗普政府一边扩产油气,一边砍掉清洁能源补贴,导致可再生能源项目大量搁浅,原本能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的路径被堵死。
反而让美国能源供应更依赖进口成品油,进一步加剧价格波动。
![]()
还有个潜在风险不能忽视 —— 中东局势。
如果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升级,可能会冲击中东石油基础设施,到时候全球油价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暴涨,美国加油站的价格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那可就真的雪上加霜了。
说一千道一万,美国这波油价 “反向上涨”,本质上就是霸权思维下的政策失算。想用制裁打压别人,结果先坑了自己家老百姓,这就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的真实写照。
能源市场从来不是政治博弈的玩具,不管是制裁还是政策转向,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特朗普承诺的 “油价砍半” 听着诱人,但现实却是老百姓的加油费居高不下,钱包越来越瘪。未来不管是制裁升级还是政策调整,希望美国政府能多想想普通民众的真实需求。
毕竟油价的涨跌,连着的是千家万户的生计,不是政客们的选票和政绩,别再让民生为霸权政策买单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