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11月15日那天,华尔街日报爆出特斯拉要求美国工厂全面剔除中国零件的重磅消息。
这家曾靠上海工厂55秒下线一台车创纪录的企业,现在却要在1-2年内完成彻底切割。
关税从25%坐火箭冲到100%,7542美元的税收补贴悬在头顶,这样的代价谁扛得住。当政治逻辑压倒商业逻辑,最终谁来为这轮效率损失埋单。
![]()
编辑:MUYI
这把刀先砍向了自己
特斯拉的这次切割,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政治表态。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很清楚,特斯拉及其供应商已经完成了部分中国零件的替换工作,目标是一到两年内全部换掉非中国来源。
这背后是美国关税从25%飙升至100%的巨大压力,以及7542美元税收抵免的甜蜜诱惑。
![]()
![]()
马斯克本人也深陷其中,他不仅掌管特斯拉,还深度参与美国的太空及军工项目,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在政治立场上几乎没有模糊空间。
但政治表态的代价是惨痛的。
过去十几年,中国供应链为特斯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海工厂的零部件国产化率高达95%,55秒下线一台车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
宁德时代不仅为全球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还计划为Cybertruck供货。
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底盘,更是特斯拉生产效率的基石。
现在要切断这些成熟可靠的供应关系,无异于自断臂膀。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替代方案根本不存在。
![]()
美国汽车与设备制造商协会负责人科林·肖的话很有说服力,中国在照明、电子、模具等领域的供应链已经深耕二三十年,短期内难以替代。
越南、印度等国的工厂规模有限,技术积累薄弱,很多关键零部件根本无法独立生产。
就算能生产,产出速度和良品率也远远落后。
墨西哥的"绕道"操作更是尴尬,最后发现很多"非中国产"零件还是从中国加工,只是贴了个新标签。
![]()
政治像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
这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政治逻辑正在全面凌驾于商业逻辑之上。
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就是最好的例证,只要在美国本土生产并使用本地关键组件,每卖一辆车就能获得7500美元税收抵免。
这种政策导向,本质上是用政治利益取代商业效率。
![]()
马斯克的处境更加微妙,他的SpaceX公司与美国政府有着深度合作,这种商业绑定让他不得不做出政治站队。
通用汽车也发出了类似指令,要求数千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彻底停用中国零件。
整个美国汽车行业弥漫着一股供应链焦虑,反复变动的关税政策让企业高管始终处于应急状态。
![]()
这种不确定性正在摧坏企业长期规划的能力,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新的政策变化。
美国政府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却是粗暴的政治干预。
然而,商业规律不会因为政治意志而改变。
![]()
中国之所以能在制造业上占据优势,是因为整个产业链高度集中、配套成熟。
电池材料占全球80%,电路板领域更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这种系统性优势,不是靠几个政策就能轻易撼动的。
美国政府用补贴和关税强行推动供应链重组,结果必然是效率损失和成本上升。
最终,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为什么他们选择站着赚钱
有意思的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选择屈服于政治压力。
德国大众和日本车企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2025年11月,大众宣布增资中国宁德时代,合作金额高达50亿欧元。
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展现了欧洲企业对商业理性的坚持。
![]()
日本车企更是继续加强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他们不愿意因政治风向而自断供应。
这种对比暴露了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
美国企业似乎更容易被政治裹挟,而德日企业则保持了更多的独立性。
原因可能在于,德日企业更注重长期战略,不会被短期政治压力所左右。
![]()
他们的决策更多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而不是政治考量。
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他们在全球化重构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德日企业更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
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才刚刚白热化,任何增加成本或降低效率的行为,都是在给对手送机会。
德日车企选择继续与中国合作,不是因为亲华,而是因为这是最理性的商业选择。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妥协虽然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政治红利,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
![]()
全球制造体系正在被架空
这种分化预示着全球制造体系的深刻重构。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高效网络。企业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消费者享受着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现在,这个网络正在被人为割裂。
政治逻辑取代了商业逻辑,站队选择取代了效率优化,结果就是整个体系的低效化和碎片化。
![]()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Q3全球制造业指数下降2.3%,其中政治因素贡献度达45%。
麦肯锡预测,全球供应链重构将使消费者成本在未来3年平均上升8-12%。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消费者为政治游戏埋单的现实。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重构可能会催生两个并行的全球化体系。
一个是政治导向的碎片化体系,效率低下但政治正确。
另一个是效率导向的合作化体系,继续保持全球化的优势。
企业必须在这两个体系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
![]()
这不是谁砍了谁的问题,而是全球化信任机制正在被瓦解。
当政治逻辑完全压倒商业逻辑,全球化将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基础。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面临的深刻挑战。
![]()
未来的全球贸易不会回到纯粹的效率驱动,但完全的政治化也不可持续。
如何在政治风险和商业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
![]()
结语
这不是简单的供应链调整,而是全球制造生态的一次拷问。
真正的被砍掉的,是全球化的信任机制。
当制造业被迫站队,那些本该通过市场竞争决定的事,就变得越来越靠"表态"来维系。这场"去中国化"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还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政治实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