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英国约有500万女性受其困扰,且年龄越大风险越高——20多岁女性患病率为6%,60多岁则升至40%。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盆底肌肉功能异常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通过科学预防和非手术干预,多数症状可有效改善。

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环绕膀胱、肛管和阴道,像一张“吊床”支撑盆腔器官。当这张“吊床”功能失调时,就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核心症状包括三大类:尿失禁、粪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此外还可能伴随膀胱或肠道排空障碍、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等问题。很多女性因尴尬不愿提及,但它只是需要科学应对的健康状况,及时干预才能避免症状加重。
![]()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体重超标(BMI>25kg/m²)会增加盆腔压力,加重盆底负担。
吸烟、缺乏运动、便秘、糖尿病等,都会间接影响盆底肌肉功能。
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年龄增长是重要诱因,激素变化和肌肉自然松弛会提升风险。
有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或粪失禁家族史,患病概率更高。
接受过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妇科癌症及相关治疗,或患有纤维肌痛、慢性呼吸道疾病(长期咳嗽会加重盆底压力)的女性风险也较高。
与怀孕分娩相关的风险
30岁以后生育、有过生育史的女性风险增加。
分娩时的辅助阴道分娩(产钳或真空吸引)、胎儿面部朝上的顺产、第二产程超过1小时,以及分娩时肛门括约肌损伤,都会直接影响盆底肌肉。

如何预防?从生活方式入手
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的是“早干预、长期坚持”,核心措施包括两方面: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饮食,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便秘。
控制体重,BMI超过30kg/m²的女性减重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会明显改善。
戒烟并减少咖啡因摄入,适量饮水(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排尿)。
坚持规律运动,增强整体体质的同时,间接保护盆底。
坚持盆底肌训练
这是预防的核心手段,所有女性(包括孕期女性)都应坚持。通过针对性训练,可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耐力和控制力,从根源上降低患病风险。训练无需特殊器材,日常即可进行,但长期坚持是关键。
非手术管理:症状出现后这样应对
即便已经出现症状,也无需急于手术,非手术方案是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
基础生活调整
无需等待体重完全达标再启动治疗,减重的同时可同步进行其他干预。
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尿失禁患者,可适当减少咖啡因摄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水量。
进行瑜伽等有指导的运动,辅助改善症状。
盆底肌训练(核心治疗手段)
监督式训练效果更优,需由具备专业资质的物理治疗师或医护人员指导,确保收缩和放松动作准确。
孕期20周起,若有盆底功能障碍家族史,可进行3个月的监督式训练;分娩后有高风险因素(如辅助分娩、括约肌损伤)的女性,也应及时开展。
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用力时脱垂不超过处女膜1cm)、压力性尿失禁或混合性尿失禁患者,建议接受至少3-4个月的监督式训练;粪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的女性,训练周期不少于4个月。
辅助器械支持
阴道内装置(如尿道支持器)可帮助尿失禁患者减少漏尿,仅在其他非手术方案无效时考虑试用。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可使用阴道 pessary(子宫托),通过物理支撑缓解脱垂症状,在医生指导下可自行管理、清洁和更换。

重要提醒:及时就医,不讳疾忌医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在初级护理机构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临床检查,排除盆腔肿块、神经疾病、尿路感染等其他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
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
![]()
![]()
别忘了点
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