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特斯拉正式通知其全球供应商:未来两年内,所有供应给美国工厂的汽车零部件,必须彻底排除中国产品。从电池材料到电子元件,从模具到稀土磁体,只要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一律不得出现。
这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年初,特斯拉就已经在悄悄推进这一计划,部分供应商已经接到了“警告”,部分零件已被替换为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特斯拉做出这种“自断优势”的决策?特斯拉真的能在两年内彻底摆脱对中国零件的依赖吗?
![]()
《通胀削减法案》是导火索,这部2022年签署的法案明确规定:只有满足电池关键材料来自美方“信任国家”,电池组件在北美制造,才能享受每辆车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而中国,被列为“受关注外国实体”,直接被排除在补贴门槛之外。
对特斯拉来说,7500美元并非小数目。Model 3 和 Model Y 是销量主力,一旦美国工厂无法拿到这笔钱,年收入可能直接蒸发几十亿美元。再加上2024年美国对锂电池、石墨等关键材料加征25%以上的关税,中国零件的“高性价比”优势被人为抹平,甚至出现“越便宜税越高”的荒唐现象。
![]()
美国政府的政策变化频繁,车企早已苦不堪言。特斯拉的高管私下透露,过去两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如同“过山车”,让他们无法制定稳定的采购计划。与其继续承担不确定的高税负,不如主动调整供应链,换取相对“可控”的政策环境。
不少分析称,特斯拉的这一步棋更像是一场“政治交易”。马斯克一方面在美国工厂压缩中国供应链,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却不断加码投资。
![]()
2025年10月,上海工厂单月出口超3.5万辆车,创下两年来新高,其本土化率高达95%,无论是电池、模具还是热管理系统,几乎都来自中国本地企业。
这是一种典型的“双轨战略”:在美国说“去中国化”,在中国拼命“加中国化”。上海超级工厂如今已成为特斯拉全球产能的中坚力量,贡献了全球47%的产量,中国市场更是撑起了特斯拉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
在上海工厂周围2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超过500家配套供应商,形成了高度协同的生产生态。这些供应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技术实力强悍。
宁德时代、比亚迪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全球领先;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底盘技术,让Model Y少了20多个焊接点;三花智控的热泵系统,零下30度仍能正常工作,都是全球独一份的技术。
![]()
特斯拉要想搬走这些零件,面临的不只是产能替换,更是技术断层。数据显示,特斯拉北美工厂的零件有50%来自中国,其中20%是中国直供,30%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制造。表面看是“墨西哥制造”,其实骨子里依然是“中国产”。
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都承认,目前在电子、电池、模具等领域,根本找不到能完全替代中国的供应商。印度、越南等被寄予厚望的替代国,在产能、技术和响应速度上与中国差距明显。墨西哥虽有成本优势,但熟练工人紧缺,配套能力弱,交付稳定性远远不如中国。
![]()
特斯拉早就尝试过“换标签”的手段,将中国产零件运至墨西哥组装,再贴上“墨西哥制造”标签运回美国。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确实可以在账面上规避补贴限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依赖问题。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换壳游戏”只会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品控,最终影响整车质量。
美国本土供应链的准备也远未到位。目前全美动力电池产能只有60GWh,甚至连本国储能需求都无法满足,更别说支撑特斯拉每年百万级的电动车产量。锂矿、石墨等原材料美国几乎没有产能,想靠自己建厂提炼,技术、环保、成本都是巨大的挑战。
![]()
德州的锂精炼厂虽然正在建设,但是否能如期投产、具备商业可行性仍是未知数。此前美国雅宝公司就因建厂成本过高、技术问题频出,被迫暂停项目。特斯拉即便砸下重金,也难保不重蹈覆辙。
电池之外,测试和认证也是一大难点。汽车零件并不是换品牌就能用,新供应商的零件需要经过极端温度、碰撞、兼容性等一系列测试,周期长达半年以上。一旦测试不过关,整条生产线可能因此停摆。
![]()
更关键的是,脱离中国供应链的代价太高。行业测算显示,完全替换中国零件后,特斯拉每辆车的成本将上升1000至2000美元。以美国工厂年产100万辆计算,成本增加将高达10亿至20亿美元。
这些成本不可能由企业独自承担。终端消费者才是最终的买单人。美国市场的Model 3、Model Y原本依靠价格优势抢占市场,未来售价上涨、竞争力下降几乎是必然结果。
![]()
中国的供应商也早已做好准备。宁德时代、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龙头企业纷纷布局墨西哥、匈牙利、德国等地建厂,以“绕道”方式继续服务全球客户。即便美国订单减少,他们也能通过全球订单分散风险,维持稳健增长。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计划,也让上下游供应商开始“站队”。一些中小企业因订单骤减,产能利用率下降30%,面临生死抉择。而像福耀玻璃、均胜电子这些全球化布局较早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
特斯拉的“双面战术”也引发了市场的普遍关注。一边是美国工厂在高喊“去中国化”,一边是上海工厂保持高国产化率,继续输出全球最多的Model 3 和 Model Y。不少人质疑:这到底是真去,还是政治表演?
马斯克本人也处境微妙。他不仅掌管特斯拉,还涉及SpaceX、星链等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项目,必须配合政府的“政治正确”。而他又深知,中国供应链的效率、成本、技术是无可替代的,失去了这一块,“钢铁侠”的帝国也可能失去动力。
![]()
政治在绑架企业,企业在演戏给政府看,消费者却得为这场表演掏真金白银。2025年中期,美国政府对芯片出口的限制再次升级,特斯拉一度因芯片短缺停摆生产线,成为马斯克的“至暗时刻”。那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单一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让整个企业陷入瘫痪。
也是那之后,特斯拉开始加快“多元化布局”的步伐,只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越南工厂因技术不过关频繁返工,印度项目因政策问题迟迟未落地,墨西哥虽有制造能力,但缺少完整配套链。
![]()
特斯拉举着“去中国化”的大旗,实则在权衡政策红利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嘴上喊着切割,脚下却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土地。
这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构,看起来像是一次“国家安全”主导的战略调整,实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成本博弈。美国消费者要为高价买单,中国供应商被迫全球布局,特斯拉自身也承受巨大转型压力。
![]()
全球化浪潮下的产业分工,本就是效率与协同的产物。强行割裂,只会让市场失去平衡。如今的特斯拉,就像拉紧的橡皮筋,一端系在中国高效的产业链上,另一端被美国政策死死拉住。两边的力量越拉越猛,总有一天,这根筋会绷断。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表面看是主动调整,实则是被政策逼至墙角的无奈之举。全球供应链不是一纸政令就能重组的,真正决定未来格局的,始终是效率与成本。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依然稳固,特斯拉最终是否真的敢全面“弃用”,还得看它是否能承受得起代价。
信息来源:
[1]特斯拉:要求美产车停用中国制造零件,未来一两年全替换 和讯网
[2]陈冰: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 直新闻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