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日本软银孙正义以58亿美元套现英伟达股份的余波未平,“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的清仓操作又将市场目光聚焦于这家AI芯片巨头。11月披露的13F文件显示,蒂尔宏观基金在三季度彻底清空了约53.77万股英伟达股票,占其投资组合近40%,按同期平均股价测算套现金额接近1亿美元。紧随其后,桥水基金减持65.3%英伟达股份、“次贷危机预言家”迈克尔·伯里建立空头头寸,一场由顶级投资者主导的“逃离英伟达”行动正在上演。这些曾精准预判市场趋势的大佬们集体转身,是否意味着炙手可热的AI赛道已站在泡沫破裂的边缘?
![]()
大佬离场:从清仓到减持的“多米诺骨牌”
彼得·蒂尔的离场堪称“决绝”。作为Paypal和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这位以精准押注著称的投资人,曾因早期投资Facebook斩获千倍回报。此次清仓英伟达并非孤立动作,其投资组合调整呈现出明显的“去高估值科技”倾向:将特斯拉持股从27.26万股削减至6.5万股,同时加仓苹果7.92万股、微软4.9万股。这种“弃高就稳”的操作,被市场解读为对当前科技股估值泡沫的直接规避。
蒂尔的行动只是近期大佬们减持英伟达的缩影。10月底,软银集团披露已清仓全部英伟达股份,套现金额高达58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蒂尔的减持规模。软银在AI领域布局甚广,其愿景基金曾深度投资多家AI初创企业,此次清仓核心芯片供应商的举动,引发市场对AI产业链盈利能力的质疑。而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的桥水,在三季度将英伟达持股从723万股砍至251万股,减持幅度达65.3%,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谨慎情绪。
更值得关注的是“空头大佬”迈克尔·伯里的动向。这位因成功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而闻名的投资者,在本月初披露了对英伟达的大量空头头寸。伯里素来以捕捉资产价格与内在价值的背离见长,他的介入让市场对英伟达股价的合理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拷问。
担忧之源:AI泡沫的三大“隐忧”
大佬们集体离场的背后,是市场对AI领域估值泡沫的担忧日益加剧,而这些担忧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是OpenAI的“万亿承诺”兑现难题。作为AI领域的明星企业,OpenAI此前提出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支出承诺,用于AI技术的研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但市场普遍质疑,这家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公司如何兑现如此庞大的投入计划。英伟达作为OpenAI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其业绩高度依赖大客户的订单需求。一旦OpenAI的支出节奏放缓或计划调整,英伟达的营收增长将面临直接压力。
二是“循环融资”引发的估值虚高。英伟达不仅是OpenAI的供应商,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投资,这种“既是甲方又是投资方”的关系引发了循环融资的担忧。市场担心,这种相互持股的模式可能导致业绩数据的失真,推高相关企业的估值泡沫。当融资环境收紧或市场情绪转向时,这种泡沫极易破裂。
三是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滞后”。蒂尔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曾警告,人工智能的炒作周期远远领先于其真正的经济效益。尽管生成式AI在2023年掀起热潮,但目前多数应用仍停留在To B领域的试点阶段,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面临技术成本高、场景适配难等问题。当市场发现AI带来的实际营收增长不及预期时,此前被炒高的芯片股估值将失去支撑。
英伟达的“双面处境”:高市值与隐忧并存
尽管大佬们纷纷减持,英伟达目前的市场地位仍显“稳固”。截至近期,英伟达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其股价在2023年的涨幅曾超过200%。支撑其高估值的核心逻辑在于,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下,英伟达的GPU芯片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市场份额超过80%,形成了强大的“算力护城河”。
但这种“垄断优势”也暗藏风险。一方面,随着英特尔、AMD等竞争对手加速布局AI芯片领域,以及华为等中国企业推出替代产品,英伟达的市场份额面临被侵蚀的压力;另一方面,过高的估值已提前透支了未来数年的增长预期。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英伟达的动态市盈率超过70倍,远高于标普500指数的平均水平。当市场流动性收紧或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时,高估值个股往往成为调整的重灾区。
此外,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为英伟达增添了不确定性。美联储持续加息以抑制通胀,导致市场融资成本上升,科技企业的扩张计划可能被迫收缩,进而影响对AI芯片的需求。同时,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芯片出口管制等政策可能限制英伟达在全球市场的业务拓展。
结语:泡沫还是机遇?市场将迎“真金检验”
顶级投资者的集体减持,无疑为狂热的AI市场敲响了一记警钟。但这并不意味着AI赛道已走到尽头,相反,这种调整可能促使行业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回归”。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区分哪些企业是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与商业化能力的“真AI”,哪些只是依附于泡沫的“伪概念”。
英伟达的未来,将取决于其能否在维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推动AI芯片的应用场景下沉,实现从“算力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而整个AI行业,则需要在资本退潮后,找到真正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这场由大佬离场引发的市场震荡,或许正是AI行业“去泡沫化”的开始,只有经历过市场的“真金检验”,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与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