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特聘副研究员杜老师坠楼的消息,最近在学术圈没掀起热搜巨浪,却让不少年轻老师私下叹了口气。
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没有官方详细的情况说明,只有学生在朋友圈发的一张板书照片,配文“这道题还没来得及问完”,悄悄暴露了这件事的存在。
最先让人心里犯嘀咕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校方的回应。
![]()
有记者联系咨询时,得到的答案是“暑期不便回应”“暂不透露详情”。
本来想吐槽校方是不是太敷衍,后来问了几个在高校做行政的朋友,才发现这几乎是行业里的“标准答案”。
高校遇到这类敏感事件,第一反应往往是“求稳”,怕引发连锁讨论,怕影响学校声誉,更怕后续有一系列麻烦。
这种“制度性沉默”其实挺让人无奈的,公众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想了解杜老师生前到底经历了什么,可校方的回应永远停在“不便透露”。
![]()
很显然,这种回应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惯性操作。
就像很多单位遇到突发情况,先把信息“捂一捂”成了常规操作,却忘了越是沉默,越容易引发各种猜测。
校方的“标准答案”:那些说不出口的细节
杜老师的一位前同事私下跟我聊起时,语气里满是惋惜。
他说杜老师去年评职称那阵,状态差到了极点。
![]()
为了攒够论文成果,连续半个月都扎在办公室,吃住基本都在那。
桌上常年摆着胃药,同事劝他按时吃饭,他总说“再熬熬,等成果出来就好了”。
我特意去查了浙大特聘副研究员的履职评估要求,里面明确写着,近三年要主持至少一项国家级项目,论文影响因子还要累计达到指定标准。
这些条款看着简单,可落到每个学者身上,都是实打实的压力。
![]()
国家级项目有多难申请,搞学术的人怕是最有体会。
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有人准备了大半年的申报材料,连初审都过不了。
杜老师的情况其实不算特殊,现在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都面临着类似的“考核大山”。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规则就摆在那里,你达不到要求,就可能面临降职、解聘的风险。
更何况,除了学术成果,他们还要承担教学任务,要指导学生,要参加各种会议,时间被拆解得支离破碎。
![]()
校方的沉默,或许有自己的考量。
但反过来想,适当披露一些非隐私的信息,比如杜老师的工作状态、考核情况,是不是能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真相?总比让大家在网上瞎猜要好。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用“沉默”来应对“疑问”,最后往往会让小问题变成大讨论。
35岁的学术赛道:跑不完的考核与攒不够的首付
如果说履职评估是“显性压力”,那35岁的基金申请年龄线,就是悬在很多青年学者头上的“隐形利剑”。
![]()
35岁这个年龄线,真的有点一刀切的意思。
本来觉得35岁正是年富力强、出成果的年纪,可在学术圈,这却是很多人申请国家级青年基金的“截止日期”。
你想想,一个学者博士毕业差不多快30岁了,进入高校后要适应教学、积累成果,留给他们申请青年基金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
这就像给跑马拉松的人设了个“必须在35公里前冲到终点”的规则,你明明还有力气跑,却被规则拦在门外,这种无力感,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
更让人头疼的是,学术时间窗口和生活时间窗口刚好重叠。
35岁左右,正是要买房、结婚、养孩子的阶段。
杭州2024年的平均房价摆在那里,杜老师月薪一万多,除去房租、生活费、科研经费垫付,每个月能攒下来的钱寥寥无几。
想在杭州买套刚需房,首付就得攒好几年。
![]()
一边是“不达标就可能失业”的学术压力,一边是“攒不够钱就没地方安家”的生活压力,两种压力凑到一起,换成谁都得喘不过气。
杜老师的事,不是个例,多年前浙大的涂序新老师,也是因为学术压力和生活压力,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如此看来,这么多年过去,学术圈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只是换了种表现形式。
有人说,做学术就得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这话没错,但耐寂寞和扛压力也得有个限度。
![]()
学者也是普通人,他们需要合理的考核机制,需要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被当成“只谈理想不谈面包”的机器。
毫无疑问,高校的考核制度是为了激励学者出成果,但如果制度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
杜老师的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反转,也没有狗血的剧情,却最让人揪心。
他的板书还留在学生的手机里,他没完成的项目还躺在电脑里,可他再也回不来了。
![]()
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青年学者的生存状态需要被更多人关注。
不是要取消考核,而是让规则更人性化一点;不是要降低标准,而是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空间。
学术研究本来是件神圣的事,不该变成“步步惊心”的赛道。
希望杜老师的事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学者不仅需要学术上的支持,更需要生活上的关怀。
让他们不用在学术和生活之间做单选题,不用在35岁的门槛前焦虑到失眠,这或许才是对每一位认真做研究的学者最大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