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仅2%天才!看脸过目不忘,警察抢着要,效率比计算机高上千倍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 “人形人脸识别仪”?见过一面的人,隔半年在人群里还能一眼认出;刷剧时能精准说出龙套演员十年前的客串角色;甚至看模糊监控,都能比电脑更快锁定目标。
英国伦敦警察厅的超级识别者团队,早就在 2011 年骚乱案中证明了这种能力的厉害 —— 警员盖瑞・科林斯一人就从监控里认出 190 名嫌犯,效率比计算机高上千倍。
直到 2025 年,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才把这 “过目不忘” 的谜底彻底揭开。
说句实在话,超级识别者的本事,真不是后天练出来的 “死记硬背”。
2025 年,詹姆斯・邓恩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B》上发表的成果,直接颠覆了大家的认知:他们的优势,从眼睛接收到视觉信息的那一刻就定了。
为了搞清楚真相,研究团队找来了 37 名经过认证的超级识别者,再搭配 68 名面部识别能力普通的志愿者,做了个实打实的实验。
他们给每个人戴上眼动追踪设备,让大家看人脸照片,同时记录视线移动的轨迹 —— 比如先看哪里、盯着哪个部位最久、扫描的顺序是什么。
之后,这些眼动数据被输入到专门训练过的 AI 深度神经网络里,结果让人惊掉下巴:用超级识别者数据训练的 AI,面部匹配准确率比用普通人数据的模型高出一大截。
![]()
这就说明,超级识别者看脸,不是 “广撒网” 而是 “精准捕捞”。普通人看脸更看重整体轮廓,目光大多集中在眼睛、鼻子这些中心区域。
但超级识别者就像玩拼图的高手,会自动把人脸拆成一个个关键 “零件”,专挑那些最能区分身份的细节下手。
邓恩教授打了个特别形象的比方:这就像漫画家画人物,故意夸大独特特征,让人一眼记住。
超级识别者不用刻意琢磨,眼睛会自动 “放大” 这些关键信息 —— 可能是眼角的一颗小痣,可能是嘴角上扬的弧度,甚至是颧骨的高低轮廓。
更关键的是,这种能力源于视网膜编码阶段的天生差异。简单说,就是视觉信息刚进入大脑,就被赋予了更高的 “身份识别价值”,跟记忆力好不好、后期会不会分析没啥关系。
为了筛选这类 “天赋型选手”,新南威尔士大学还开发了 UNSW 脸部测试,这套题难到全球 3.1 万人参与至今没人拿满分,却成了政府、金融机构甚至赌场的 “招募神器”。
毕竟,全球超级识别者仅占总人口的 1%-2%,堪称 “人形国宝”。
![]()
我跟你讲,超级识别者的 “超能力”,本质上就是中了 “基因头奖”。就像有的人天生跑得快、有的人天生嗓子好,这种识人天赋也藏在基因里。
清华大学做过双胞胎研究,发现面部识别能力的遗传一致性特别高。
而哈佛医学院的调查更让人意外,全球竟然有多达三十三分之一的人是 “脸盲症” 患者,这种认知障碍也常在家族里出现。既然 “脸盲” 能遗传,那超凡的识别能力自然也可能是基因给的 “外挂”。
这些天生的 “人脸侦探”,早就不在实验室里 “待着” 了,现实中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
伦敦警察厅在 2025 年干脆弃用了部分人脸识别软件,专门组建了超级识别者团队。
在索尔兹伯里诺维乔克毒剂袭击案中,这些人仅凭模糊的监控画面,就从茫茫人海中锁定了关键嫌疑人,准确率比普通警员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韩裔美国人徐燕妮的经历更有意思,她从小就发现自己 “记脸特别厉害”。
在服装店打工时,警方拿着惯偷的模糊监控来求助,她一眼就认出来这人之前来店里偷过东西,直接帮警方提前布控,避免了再次失窃。
![]()
还有位叫 Jana 的超级识别者,在洛杉矶上班时,认出了来自家乡康涅狄格州高中的学妹。
要知道,她们的高中有 1500 多名学生,两人不同班、没交集,还隔了两年辈分,学妹自己都惊呆了,觉得 “这人也太诡异了”。
除了刑侦,政府机构、移民局、金融行业都在抢着要这类人才。赌场用他们识别作弊惯犯,银行靠他们防范身份冒用,甚至机场安检都在借鉴他们的识别逻辑。
2025 年乌海机场上线的 AI 智能防漏检系统,就吸收了 “聚焦关键特征” 的思路。
而 2026 年世界杯前夕,西雅图、亚特兰大等美国机场也上线了生物识别闸机,旅客刷脸就能快速通关,背后就有超级识别者的技术启发。
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调查,现在 46% 的旅客在机场用过生物识别技术,近四分之三的人宁愿刷脸也不愿带护照登机牌,方便又高效。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能力也有 “甜蜜的烦恼”。就像 Jana 说的,有时候跟刚认识的人聊天,顺口就能说出对方的亲友关系,或者在哪见过对方的照片,常常让别人觉得 “毛骨悚然”。
![]()
还有人因为总能认出多年未见的熟人,不得不反复解释 “我不是跟踪狂,就是记性好”。
从另一个角度看,超级识别者的研究,不光让我们懂了人类天赋,还给 AI 技术指了条 “捷径”。
之前的人脸识别 AI,都是模仿普通人的视觉逻辑,在光线不好、像素模糊或者戴口罩的情况下,常常 “认错人”。但学了超级识别者的 “看脸技巧” 后,AI 的能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邓恩团队的实验已经证明,用超级识别者的视线数据训练 AI,模型在低像素、极端光线条件下的识别准确率能提升 40%。
这个突破现在已经用到了不少地方:机场安检用它提升违禁品识别效率,减少旅客排队时间。
刑侦部门用它处理模糊监控,让破案周期大大缩短;甚至手机解锁、支付验证,未来都可能用上这种 “精准聚焦” 技术。
更让人期待的是 2026 年的应用前景。新加坡樟宜机场计划实现 95% 的出入境流程自动化,安检时间缩短到 10 秒。
![]()
欧盟的出入境系统也要求非欧盟旅客登记生物识别数据,靠借鉴超级识别者逻辑的 AI 系统,解决护照欺诈问题。
按行业预测,2026 年全球 70% 的航空公司都会部署这类生物识别系统,到时候 “刷脸出行” 会变成常态。
但这里也有个小提醒:超级识别者的能力是基因决定的,普通人再怎么训练也成不了 “人脸专家”。
而且 AI 在学这种能力时,也得守住隐私底线 —— 毕竟能精准识别人脸的技术,一旦滥用就可能侵犯个人权益。
咱们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得注意保护自己的 “数字身份”,别随便授权陌生 APP 刷脸。
不过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真的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认知的神奇。同一物种里,有人连熟人都认不出,有人却能凭模糊影像锁定嫌疑人,这种差异本身就是进化的馈赠。
![]()
而 AI 跟人类天赋的结合,正在让安全防护、身份验证变得更高效,也让我们更懂大脑的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