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
不少人换上了保温杯喝热水
但如果使用不当
养生的保温杯
也可能变身“定时炸弹”
![]()
摇晃几下瞬间爆炸
保温杯“爆炸”事故多发
近年来,保温杯“爆炸”事故多发:
2025年8月,黑龙江黑河,一男子在保温杯内用热水泡清洗剂后密封,谁知保温杯突然爆炸,热水四处飞喷,杯子甚至因冲击力过大而嵌入墙内。
![]()
资料图/图源:中国消防
2024年12月,广东东莞,一男孩用开水洗保温杯,拧紧盖子摇晃了几下,杯子瞬间爆炸。

图源:大湾区之声
2024年有媒体报道,四川一女子在家准备用餐时,桌上的保温杯突然炸裂,直接将天花板炸出一个洞,当时保温杯中泡的正是枸杞。

图源:大湾区之声
2020年8月,福建福州,一女孩在保温杯里泡了红枣忘了喝,十几天后拧开瓶盖时发生爆炸,杯盖弹起导致女孩右眼球破裂。
![]()
资料图/图源:中国消防
![]()
为什么好好的保温杯
突然就“炸”了?
保温杯之所以会“爆炸”,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微生物发酵
保温杯的内胆、瓶盖缝隙等处可能藏匿细菌,而红枣、枸杞等食材营养较为丰富,经水浸泡后,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密闭的保温杯内部气压不断增大,一旦杯盖被突然拧开,就可能导致液体喷涌而出,发生爆炸伤人事件。
2.化学反应
除垢剂与保温杯内胆的水垢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若此时保温杯处于密闭状态,气体无法及时排出,杯内气压会迅速升高,当压力超过杯体承受极限时,就可能引发爆炸。
3.用力摇晃
保温杯内加热水和泡腾片后爆炸,主要是因为在杯内密封环境下会产生大量气体,而摇晃后杯内的压力会明显增加,从而让杯子爆炸。


消防员在保温杯内加入热水和泡腾片后迅速拧紧杯盖,在摇晃的过程当中,保温杯发生了爆炸/图源:淮安消防
![]()
热水可能直接变“毒水”
这种保温杯别用
此外,使用错误材质的保温杯也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保温杯大多是不锈钢材质,耐高温且保温性能好。不锈钢材料中,有三个“代号”很常见,分别是201、304和316。
其中,201不锈钢不是食品级材料。201不锈钢的锰含量高,耐腐蚀性差,如果将其作为保温杯的内胆,长时间存放饮品可导致锰元素析出,热水可能直接变“毒水”。金属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锰会伤身,尤其是会伤害神经系统。
而304、316材质符合安全标准。304不锈钢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镍和铬,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锰含量低于2%;316不锈钢的品质优于304,多了金属钼,耐腐性能更好。
因此,建议选用304、316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保温杯。
![]()
图源:四川日报
![]()
这些安全注意事项要牢记
想要让保温杯用得更安心,要注意:
1、不要装入沸腾的水;
2、请勿摇晃装有热水的保温杯;
3、请勿长期存放例如红枣、枸杞等易发酵的食品;
4、在使用除垢剂清洁保温杯时,不要拧紧杯盖,不要摇晃杯子;
5、除玻璃保温杯外,选用不锈钢制品的保温杯时也要注意材质。201不锈钢材质不是食品级材料,属于工业用品材料,千万别用!应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304、316材质。
6、这些食物最好别放进保温杯:
· 牛奶、豆浆等高蛋白饮品最好在灭菌或低温环境下保存。如加热后长时间放置保温杯中,其中的微生物容易迅速繁殖,导致牛奶、豆浆酸败,甚至出现絮状物,饮用后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 茶叶富含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等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保健养生功效。但用保温杯泡茶相当于持续高温煎煮茶叶,会破坏茶叶中的活性和芳香物质,导致营养流失、茶汤色浓发暗、味道苦涩。
·有些人习惯煎好中药后用保温杯装着,一天分几次喝完。但保温杯中温度较高,中药长时间放置容易发生变质,建议放凉后放入冰箱中冷藏保存,等下次要喝时再加热即可。
·碳酸饮料、果汁大多呈酸性,若长时间存放在保温杯内,可能会对不锈钢材质产生腐蚀,导致重金属迁移到饮品中。
来源:中国消防、大湾区之声、人民网科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