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一些政治言论,让不少人担心日本并非可靠的盟友,把目光回溯到过去,会发现今天的紧张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悠长的历史脉络可以追溯,把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连起来就能看到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日本在受挫后学习、吸收对方的强项,待有能力时又把武力投向他国,理解这段历史,对今天的判断有现实意义。
![]()
公元七世纪初,一次明显的外交摩擦出现,607年日本派一个使者去中国朝廷,递交国书,考察当时东方的大国,那封信用语有意把日本放在与中国同等的位置,中方反应强烈,朝廷高层批评这封信不敬,赶走使者,那段时间,中国的一位皇帝没有把日本当成真正威胁,他把日本看成边远小国,国家主要精力放在朝鲜半岛和北方事务,这件事看似小插曲,但它留下的教训,直到后世才真正显现。
时间向前推到七世纪中后期,朝鲜半岛上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太平,百济在打仗时向日本求援,唐朝海上力量提升,以前在陆战时遇到补给问题,现在开始重视海军建设,那段时间,中国海军技术有明显进步,舰船武器和海战战术都挺有优势,660年代,百济灭亡,其后局势变化,日本和唐朝直接撞到一起,日本出兵朝鲜半岛想恢复百济,但打了一次大型海战,结果遭遇惨败,对方舰炮、投石和长程兵器,日本舰队吃大亏,很多战船沉了,很多人命丧海底,那次败仗,日本才明白跟大陆大国比起来有多大差距。
![]()
败绩让日本态度改变,此后开启了长时间的对外学习,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制度、礼仪、学问和技术,把许多有用的东西带回了国内。中国在当时并未有太多保留,把制度和技术几乎完整地传授给来者。日本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在被打击后学习并赶超,成为后来外向扩张的基础之一。
历史后来的几次冲突,也能看到这套模式再次上演,十六世纪末,日本对朝鲜半岛发动大规模入侵,给东亚造成重大破坏,那次战争结束后,日本又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内部安定,然后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从外部学习,学习的对象包括欧陆和英美,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将西方的军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引入国内,国家实力快速增强,实力增强后,日本将目光投向大陆,1894年的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重大领土和主权损失,这对中国的近代打击十分深远,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将现代化的军力用于更广泛的侵略行动,给周边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
进入近现代之后,日本在战后接受了国际监督并进行了去军事化,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政治的一些声音的抬头,重新关注军事和安全的举动开始出现。有的政治人物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更紧密介入台湾问题的立场,表示如果台湾发生冲突,日本也会受到影响。这类表态引起了周边国家对日本意图的关注。历史经验告诉人们,不能只看表面的亲美或亲西姿态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会独立行动。
日本为什么会重复这样的行为?几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它是岛国,地理位置决定对外取向灵活,对大陆国家来说,渡海作战往往代价大、风险高,对岛国而言,跨海出手有时比被大陆攻占的门槛低,且潜在收益明显。第二,在失败或落后时,日本有强烈意愿向胜利者学习,且能把学到的技术和制度快速本土化。第三,日本的国家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把对外扩张融入国家发展目标中,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选择对外行动。
![]()
从中国角度看长期低估日本的危险性代价沉重,历史几次重大挫折都与对对手的判断失误有关,把日本仅仅看作周边的次级国家,会让备战和外交准备不足,当实力差距明显时,被动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今天的国际格局和当年不同,但不应把过去的教训忘掉。
面向未来,得有更清醒的认识,要对周边国家保持战略敏感,不能因为当前的友好态势就放松警惕,军事、外交、经济三方面都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海防空防能力要跟上区域安全的需求,信息情报体系要能及时给决策提供支持,外交上要扩大可靠的伙伴圈,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可以稳定周边的秩序,经济上不要只依赖一两个关键技术和重要原料,避免在冲突时受制于人。
![]()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留下轨迹,把过去的事件看清楚,把其中的规律记在心里,现在的人就能做出更稳妥的选择,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既要有自信,也要有戒备,这样既能保护好自己,也能给地区带来更稳定的环境,让未来的世代少受战争之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