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的一个夜晚,延安城外的窑洞灯火昏黄。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电报,对面前的中年军官说了一句令人意外的话:“回去吧,到蒋那里去。”一句话,打破了屋内的寂静。这名军官叫张振汉,三年前还顶着国民党中将的军衔,被俘时曾扬言要“亲手活捉贺龙”。如今,他刚刚随红二方面军走完长征,被请来面谈,却又被要求返回旧队伍。
时间往前拨到1935年仲夏。湘鄂川黔边,山雨欲来。张振汉奉徐源泉之令,率第一纵队向忠堡进逼。他以为能够一举截断红军退路,没想到电报内容被截获,贺龙、任弼时早已设下口袋阵。短促的炮击声之后,第一纵队覆灭,张振汉被活捉。他负伤倒地时的第一个念头是自尽,然而红军战士冲上来替他包扎,抢救伤员与俘虏一视同仁,这让他摸不着头脑。
接下来几周,他被安置在红军临时医务所。药品奇缺,可护士把仅剩的磺胺粉先撒在他腿上的弹孔;战士们啃炒面,他却能吃到半碗稀粥。贺龙来探望,拍着他的肩膀半开玩笑:“老张,谁抓谁啊?”那一刻,张振汉的表情复杂,既羞愧又困惑。
![]()
此后,他被留在红军学校任战术教员。学员大多二十出头,对炮兵学一窍不通,他便从“零界点射击”讲到“曲射火力交叉”,不留一手。有意思的是,教员证上他的职务栏写着“特别干部”,工资却与团级一致,还配了头骡子。过雪山时,骡子失蹄,他连同鞍具一起滑向冰缝,两个战士用绳子把他拖了回来,双手却被冻得通紫。张振汉说不出话,只能狠狠握住对方的臂膀。
长征过程中,粮药告急。张振汉暗中托人捎信汉口,把家中首饰全典当,换来盘尼西林、望远镜、罗盘等军用物资。货物由雇来的船夫沿沅江、澧水逆流而上,几经周转送到部队。萧克点数物资时,感叹地摇头:“这家伙胆子不小。”
![]()
红二方面军抵达陕北后,毛泽东与他初次长谈。毛泽东直截了当:“你在保定同学圈子里有号召力,抗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你进去,比我们在外面喊话更有用。”张振汉沉吟半晌,起身敬礼。对话只有寥寥几句,却决定了他此后十年的轨迹。
回到汉口,他被特务紧盯。蒋介石怒斥“格杀勿论”,却又念及张振汉的北伐旧功,颇为犹豫。几位保定系老同学出面担保,他得以保命,但不得领兵。张振汉索性转入商界,开办洋行,进出江浙港口,外表忙着生意,暗里收集情报,隔三岔五就有单线联络员奔赴延安。
抗战后期,国民党兵源枯竭,蒋介石要他重披军装。张振汉表面恭敬,实则谨慎,只肯带一支守备旅,不肯接近核心幕僚。1945年日本投降,他在重庆参加庆功宴,看见蒋介石再次部署“围共”,心中凉透。次年,他辞去一切职务南下,继续用商人身份为中共筹集经费,并协助民革人士酝酿地方和平。
![]()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谈判陷入僵局。张振汉利用与省主席程潜的私人交情,多次穿梭军政两头,终于促成长沙城头撤旗易帜,避免了数十万人口的巷战。新政权建立后,他任长沙副市长、政协委员,经常自嘲:“昔日炮兵,如今管米面油。”
1967年5月,他在长沙病逝。弥留之际,他拉着子女的手低声说:“记住,救我的那些红军,才是真正的军人。”话音很轻,却掷地有声,仿佛仍在雪山之巅回荡。
![]()
追溯张振汉的一生,身份多变却守住底线:早年北伐护国,后来暗线抗战,最后助推和平。有人说他“投机”,也有人佩服他的胆识。事实上,他不过是看清了哪一条路能让中国少流血、多生路。风云诡谲的大时代里,他选择把身家性命押在人民这一边,终究没赌错。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