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新经济政治现实中的协同探索”会议举办

0
分享至

1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新经济政治现实中的协同探索”能源对话会议举办。来自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高校智库与企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能源安全、低碳转型、全球南方合作与能源科技前沿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凝聚共识、汇聚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校长马克西姆采夫·伊戈尔·阿纳托利耶维奇,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参赞、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乌尔茹姆采娃·塔季扬娜·鲍里索夫娜(吴丹娜)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主持。



致辞环节



冯仕政表示,2025年是中国推进“十四五”收官、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之年,也是中俄在能源、气候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一年。中俄两国在能源结构、技术与市场方面高度互补:俄罗斯油气等传统能源潜力突出,中国则在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技术领先。双方加强能源互联、碳市场协同与科研教育合作,将共同提升能源体系韧性与安全,并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更多绿色转型路径。自2000年建立校际关系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在师生交流与学术合作方面成果丰硕。本次会议是两校深化合作的体现,期待以此为契机,推动中俄在能源政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深度对接,共同探索公平、包容、可持续的能源合作道路。



马克西姆采夫·伊戈尔·阿纳托利耶维奇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保持密切合作,将在学术与教育领域打造更多前沿合作项目。他强调,中俄能源合作是两国对外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尽管《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温控目标,但现有政策仍难以确保2050年实现碳中和,亟需推广清洁能源并减少化石能源投资。俄罗斯正积极推进电力行业脱碳,天然气结合碳捕集与制氢技术,将持续在工业脱碳中发挥作用;中国则在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构建了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中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合作,不仅有助于控制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也将助力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乌尔茹姆采娃·塔季扬娜·鲍里索夫娜(吴丹娜)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俄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伙伴,众多俄罗斯学生在此进修后投身俄油气等领域。她指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展现出强劲韧性,成为国际能源安全合作的稳定器。双方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与长期战略契合的基础上,正逐步形成全方位的能源合作联盟。她强调,天然气合作是当前双边能源合作的旗舰领域,“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供气量稳步提升,“西伯利亚力量2号”将成为未来合作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双方应继续深化石油、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合作,并积极拓展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将实现从贸易往来向全链条深度融合的跨越,共同增强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影响力。



冯仕政、马克西姆采夫代表两校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能源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开启新篇。

“中俄能源安全保障”专题



专题报告与讨论环节第一场“中俄能源安全保障”专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发表了题为《人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兼谈中国能源转型与中俄关系未来》的演讲。他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将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具备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与丰富人才资源支撑增长目标。在能源领域,中国清洁能源占比将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基础。中俄合作空间广阔,双方在氢能、储能、欧亚能源互联和北极开发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随着双边经贸关系深化,中俄贸易规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相互投资水平也将显著提升。展望未来,中国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科研副校长戈尔巴什科·叶莲娜·阿纳托利耶夫娜在《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安全:挑战与科教合作的作用》报告中指出,能源安全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核心。全球能源转型正带来传统市场萎缩、能效压力及能源结构重塑等多重挑战。为此,俄罗斯已构建完善的能源安全法规体系,并制定面向2030年的能源战略。她认为,中俄能源互联互通具有战略意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与中国在低碳技术及投资方面的优势高度互补。目前,俄方高校与企业正合作开展能源经济建模等研究,以推动产学研融合。她建议双方未来应加强能源标准协同,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并为上合、金砖等多边机制提供能源发展参考。



第一场专题讨论环节,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建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战略发展与对外交流副校长奥努夫里耶娃·奥莉加·阿列克谢耶夫娜、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储运规划研究所(海外规划研究所)技术专家丁鹏,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局长、俄气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斯坦丁·罗曼诺夫,围绕中俄合作、脱碳背景下传统能源定位、全球南方减排融资合作、能源领域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与俄罗斯在实现

《巴黎协定》目标中的作用”专题



专题报告与讨论环节第二场“中国与俄罗斯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中的作用”专题,康斯坦丁·罗曼诺夫以《对华天然气供应碳足迹》为题作了报告。他表示,俄罗斯正积极推行国家气候战略,俄气公司已建立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报告指出,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替代煤炭和石油方面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成本优势。公司对甲烷排放实施严格管控,确保对华供气全流程碳排放处于极低水平,并运用同位素检测等技术实现精准碳溯源,相关减排项目预计可实现数千万吨级二氧化碳当量减排。此外,俄气公司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研发碳捕捉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等工业原料,并布局膜技术制氢产业链。罗曼诺夫希望与中国深化在碳排放指标互认、减排补偿及氢能认证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巴黎协定》目标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在《中俄清洁能源合作》报告中指出,全球能源转型面临俄乌冲突、欧洲能源转型受挫及美国曾退出《巴黎协定》等多重挑战,中俄清洁能源合作因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特点,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但在太阳能、风电、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制造与投资领域全球领先。俄罗斯则在油气、核电、水电方面优势突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对滞后,双方能源结构高度互补。未来合作可重点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设、核能技术合作、远东风电与太阳能开发、氢能联合研发、北极航道能源运输及关键矿产产业链协同。同时,需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地方与企业层面的政策协调。



第二场专题讨论环节,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教授纳塔利娅·萨拉哈诺娃、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薛明、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能源效率与数字化转型中心主任季穆尔·伊斯梅洛夫、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公司海外开发一部副主任沈政围绕中俄能源新兴合作优先方向、合作障碍与破解路径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全球南方能源合作”专题



专题报告与讨论环节第三场“全球南方能源合作”专题,季穆尔·伊斯梅洛夫首先发表了题为《俄罗斯与中国:构建未来的欧亚能源走廊》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当前全球能源和运输系统正经历大变革,中俄计划携手打造欧亚能源与运输走廊。他指出,液化天然气是双方合作重点,俄罗斯有北极、远东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中国有稳定需求,能实现互相支持;氢能领域,俄罗斯在推进生产和运输设施建设,中国工业、交通领域对氢能需求大,合作潜力足。此外,两国还可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管理、智能能源技术等方面深化合作,也能通过联合研究、师生交流等学术协作打基础,这一走廊将为欧亚一体化和全球能源安全提供助力。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潘冬阳以《携手走向全球南方:“能源不可能三角”指导下的国别合作策略》为题作报告。他创新性地运用“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框架,即能源安全、能源公平、环境可持续性难以同时兼顾,分析全球南方能源发展问题。报告指出,全球南方占世界70%以上人口,仍有6.75亿人无电可用,2000-2022年其能源发展整体改善13%,但环境可持续性无明显进展,且存在“发展与可持续性U型关系”“可持续性与公平、安全双重权衡”等挑战。他建议,应重塑能源转型规则、强化南南合作、改革融资体系,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北非等不同区域的核心痛点制定差异化合作策略。



第三场专题讨论环节,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教授斯坦尼斯拉夫·巴比奇、中国人民大学和平与发展学院助理教授马科伟、纳塔利娅·萨拉哈诺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郑弘浩围绕中俄与全球南方的能源合作路径、技术转移落地、融资机制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俄能源科技合作”专题



专题报告与讨论环节第四场“中俄能源科技合作”专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首先作了题为《中国绿色能源发展:全球影响及金砖的作用》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的规模化发展与技术突破,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对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技术扩散路径与气候行动信心的深远影响。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在构建更为公平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新秩序、协同保障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稳定、以及共同应对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金砖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政策协调与能力共建,为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范式,从而共同推动公正包容的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外事副校长瓦西连科·德米特里·瓦季莫维奇以《全球能源与气候合作倡议:构建能源与气候领域前沿分析数据库》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鉴于全球南北方在碳排放与脱碳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金砖国家及全球南方在推动发展时常面临人口增长、民生改善与零碳目标的多重压力,亟需低成本能源、技术与资金支持。为此提出的能源与气候合作倡议,旨在建立一个整合产学研资源的合作平台,通过推动标准共建、知识共享、技术转移和公平融资,助力成员国创造无碳财富。该倡议长远目标是形成一个专属金砖国家及全球南方的政府间能源气候组织,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第四场专题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苏立、纳塔利娅·萨拉哈诺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刘阳、季穆尔·伊斯梅洛夫围绕交通领域能源减排的实施路径、数字化赋能能源发展及人才合作培养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通过探讨新形势下中俄能源合作的机遇与路径,为共同应对能源气候挑战、提升区域与全球能源治理韧性提供新思路、新方案,也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及多边能源合作注入新动力。

本文转自11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欢迎关注“人大重阳”平台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大重阳 incentive-icons
人大重阳
一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11154文章数 403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