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表上,有个地方比中国还大近1.5倍,蕴藏着全球72%的淡水资源和无数矿产,却至今不属于任何国家——这就是南极洲。这片纯净的冰雪世界,看似是科研胜地,实则是各国暗流涌动的战略要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早在1910年就开始在此布局,近年动作更是频频。
![]()
南极洲的诱惑来自三个方面:资源、战略与科研。
先说资源。这里埋藏着约200种矿产,包括够人类用200年的煤炭、大量石油天然气,以及铁、铜、稀土等关键矿产。更珍贵的是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淡水占全球七成以上。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简直是“救命储备”。
战略位置同样重要。南极控制着南大洋航线和南半球制空权,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太空监测基地。虽然《南极条约》冻结了领土主张,但各国建站位置暗藏玄机——大多分布在潜在资源区与战略要点。
![]()
科研价值更是不必说。冰芯里藏着地球气候演化的密码,极端环境是生物研究的宝库。但要注意:在南极,科研站往往就是“软主权”的象征。
日本是南极博弈的“资深玩家”。1910年就已经顶上了这里,当时一个白濑矗的日本人就已成功到达南极考察。接着1956年日本重返南极(二战期间曾短暂探索),成为首批建立科考站的国家之一。其昭和基地历经多次扩建,现已具备全年科研能力。
最引发关注的是日本2018年的“南极深冰计划”。他们从冰下湖钻取史前冰芯,表面是气候研究,但钻井技术同样适用于未来资源开采。更不用说长期进行的海洋生物调查——这既为科研,也为评估渔业资源。
![]()
日本的策略很清晰:通过持续投入,保持在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为将来可能的规则修改做准备。用日本极地研究所专家的话说:“我们要确保子孙后代在南极的利益。”
目前管理南极的《南极条约》将在2048年面临重要审议。特别是其中“禁止矿产资源活动”的条款,届时可能被重新讨论。这就是为什么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在内的国家都在加速南极投入——谁的研究深入、存在感强,谁在未来谈判中就更具分量。
![]()
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已建成五座科考站,其中泰山站更是内陆关键点位。俄罗斯则重启了苏联时期的全部站点,美国保持最大投入规模。
南极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类的双重性:一边合作探索科学,一边觊觎资源争夺。日本等国的超前布局提醒我们,这片冰雪大陆的平静表面下,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未来的无声博弈。
但愿这片纯净大陆,最终能成为合作而非冲突的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