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1月17日)《南方周末专题报道苏州引才工作深入剖析苏州人才引力密码![]()
全文如下
一针引线,一面是千年古城的亭台烟雨,黛瓦粉墙间流淌着江南独有的温润诗意;一面是现代都市的科创星河,实验室里的微光与产业园区的轰鸣交织成创新的交响。循着“苏式双面绣”的精美画卷,解码苏州这座城市的人才引力密码。
19岁来到苏州创业,24岁成为“苏州青年科学家”,一位叫潘志远的“00后”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长。苏州,仿佛成为吸引创业者成就梦想的“强磁场”,让潘志远通过陶瓷载板支撑起微小芯片的强大能量。
当毕业季的青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事业方向与生活方式的双重抉择,苏州递出的,从来不是单向的“招贤令”,而是一封满含诚意双向奔赴的“请柬”。她用政策铺就机遇长阶,用产业搭建未来舞台,更用一场贯穿今年春秋两季的“校园苏州日”活动,让Z世代看到:江南水乡的温柔里,藏着敢为人先的锋芒;千年文脉的底蕴中,生长着拥抱未来的力量。
一针引线,一面是千年古城的亭台烟雨,黛瓦粉墙间流淌着江南独有的温润诗意;一面是现代都市的科创星河,实验室里的微光与产业园区的轰鸣交织成创新的交响。
这个秋天,在先后走过合肥、武汉、上海、天津、北京、哈尔滨、南京、济南、西安、成都等10座城市后,11月12日,苏州大学校园内,2025年“校园苏州日”全国秋招在此圆满收官。循着“苏式双面绣”的精美画卷,解码这座城市的人才引力密码。在这里,硬核政策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产业机遇对接青春梦想,城市温度浸润奋斗时光。
![]()
11月12日, 苏州大学校园内,现场360家用人单位带来了超8000个工作岗位。(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1政策绣:年轻人的“定制算法”
“青年政策青年定”,这场始于春天的双向奔赴,将选择权交还给了年轻人。
“【苏州人才服务】小伙伴您好!应届高校毕业生首笔租房补贴(6个月)已启动发放,将于近日到账,敬请查收。后续补贴免申即享,按季发放。”5分钟后拨款短信提示款已到账,来自辽宁大连的管洪祚认为这是苏州给他的“第一课”——关于这座城市的契约精神、办事效率和对年轻人的诚意。
“租房合同都没上传,半年房补就直接到账了。”管洪祚所体验的,正是苏州2025年人才政策升级的核心——“免申即享”与“精准叠加”。
为了让政策真正贴合青年所需,今年3月,苏州市委人才办先后召开6场青年人才座谈会,邀请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青年代表围坐一堂,针对就业支持、安居保障、创业扶持等核心议题展开集中研讨。工作人员带着初稿逐字逐句征求意见,3300份调研问卷铺陈出青年人才的真实诉求,95后代表的直言不讳成为政策优化的关键参考。
管洪祚,正是新政策的亲历者。2025年4月,他顺利入职苏州一家软件企业。10月他成功申报了苏州应届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申请几乎“无感完成”——他在“苏周到”平台输入学历编号,系统自动比对学信网信息,并于11月顺利收到4800元补贴。
“一开始我把毕业证书号输错了,工作人员很快联系了我。”高效贴心的服务让他倍感温暖。新出炉的苏州青年人才新政明确,应届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可享受每月800、1000、1500元的租房补贴。“这不仅减轻了我的生活压力,也让我更加坚定要留在苏州长期发展。”他觉得,这比任何宣传册都更有力地让他相信,自己与苏州的这场“双向奔赴”,选对了。
![]()
苏州人才公寓。(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李远航,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来苏州面试也因相关“揽才、惠才”政策而直接受益。从武汉来苏州面试时,他通过“苏州人才发布”微信公众号了解到相关支持,就在“苏周到”App“苏州人才”页面提交了面试交通补贴申请,只上传了学生证、面试通知和交通凭证,两天后1000元补贴直接到账。“没想到这么方便,而且不管录不录用都能领面试交通补贴。”
“选择苏州,既是投身国家战略的使命召唤,也是被这座城市的产业远见与人才温度打动。”作为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王军浩的日常被简历筛选、人才访谈与政策对接填满。他见证着苏州如何以城市诚意拥抱前沿科技,也亲历着量子产业与青年人才的双向奔赴。
![]()
2025年“校园苏州日”全国秋招活动吸引了大量毕业生。(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量子产业的高精尖属性,决定了人才招聘的“精准主义”。科研人员需要在零下273度的绝对零度环境中激发量子态,一套设备成本高达数千万元,对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抗压能力要求极高。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不到四年,已集聚近300名核心人才,博士占比接近30%,应届生占比达五六成,他们多来自中科大、东南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院校的物理、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为了精准对接这类稀缺人才,苏州今年创新推出的FlashOffer智能招聘平台成为“得力助手”。该平台已集成超10万个优质岗位、超6万个应届生岗位,通过AI算法筛选技能关键字,从海量简历中快速锁定匹配候选人,让招聘团队从繁杂的初筛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深度沟通与能力评估。
为了让人才政策不再“藏在深闺人未识”,苏州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7×24小时在线的一站式政策查询服务,无论何时何地,只需输入个人情况,便能快速匹配专属政策方案。更值得称道的是,苏州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走得扎实稳健。
“未来属于年轻人,苏州尊重每一种想法、每一种生活方式,为青年人才准备好了创新创业创富的广阔舞台。”苏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致力打造人才友好的开放环境,欢迎全球英才来苏州、创未来。
在参加2025江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人工智能OPC大会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三学生黎晓静继续跟随“知名高校学子创新创业苏州行”活动(),参加了OPC投融资路演对接会。站在路演舞台中央,向台下展示她的“睛彩未来”项目——一个仅凭一张面部照片就能筛查儿童近视、斜视、上睑下垂的AI大模型。这场路演中,来自C9联盟高校和华科等10所顶尖高校的学子们成为最亮眼的群体。
![]()
黎晓静参加OPC投融资路演。(受访者供图)
OPC(One Person Company)——一个人的公司,这是苏州为拥抱AI时代而推出的创新理念。“苏州的OPC理念让我看到,只要有好的想法,一个人也可以开始。”
一同参加此次苏州行活动的500名顶尖高校AI创业青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国内顶尖高校,“OPC创业首选苏州”成为青年学子交流的热门话题。
![]()
500名顶尖高校AI创业青年参加OPC苏州行活动。(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这种友好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苏州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有算力补贴、场地保障等全方位赋能。
路演结束后,黎晓静收到了投资人的合作邀约。这次的苏州行,不仅让她获得了路演项目的晋级奖,更让她看到了在苏州实现创业梦想的可能。
苏州的政策智慧,在于它懂得青年人才的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物质补贴”,而是被尊重、被看见、被赋能的价值认同。从“青年政策青年定”的参与感,到“免申即享”的便捷性,再到“AI匹配”的精准度,苏州用政策的“定制算法”,让每一位来苏人才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支撑,让“人才友好”从一句口号,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真实体验。
2
产业绣:产业与机遇的“超导链接”
全国秋招收官之际,链接超百所高校学子的背后,藏着苏州引才的硬核逻辑——用产业链托举人才链,让青年人才的专业所长与城市发展的产业所需实现“超导连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苏州早已构建起极具竞争力的“1030”产业体系,10个重点产业链如同强劲的“产业舰队”,今年释放出超10万个青年人才岗位,其中应届生岗位超6万个,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
在苏州的产业版图上,既有苏州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广阔舞台;也有恒力集团、盛虹集团、沙钢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平台;更有亨通光电、长光华芯、绿的谐波等上市企业,以及魔门塔、追觅科技、正力新能等独角兽企业,为青年人才提供快速成长的创新土壤。数据显示,苏州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招聘岗位中占比达65%,这些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与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高度契合。
![]()
苏州的产业与机遇正在吸引青年人才。(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来自香港大学的生物医药硕士张弛(化名),就是被苏州产业机遇吸引的年轻人之一。11月12日,在2025年“校园苏州日”全国秋招苏州高校专场招聘会上,他带着三十份简历,精准投递给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都很有竞争力,特别是工业园区聚集了很多创新企业。”从南京专程赶来,张弛目标明确。
作为一个在多个城市生活过的年轻人,张弛对苏州的产业环境有着清晰认知。“我不追求一定要去北上广,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和生活的地方。”在他看来,苏州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既有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又有宜居的城市环境。
![]()
青春市集里,学子们体验苏式活力。(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苏州的人才诚意,还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回应与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考量上。
针对量子等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需要,苏州设立百亿人才基金,重点投向领军人才与初创企业。量子国际科技产业园正在建设国内首条量子芯片自动化智能产线,未来将为人才提供更多产业化实践机会。“量子技术的突破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久,但苏州愿意给我们时间和耐心。”王军浩感慨,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城市格局,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技术攻关。
贝昂智能创始人冉宏宇的创业故事,正是苏州产业与人才双向赋能的生动写照,诠释了“来了就是苏州城市合伙人”的深层意蕴。
199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走出的冉宏宇,带着钱学森先生开创的学科底色,远赴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深耕多年后,他在硅谷积累了十年行业经验,却始终怀揣着将尖端技术落地民生的梦想。
2010年,一次偶然的苏州之行,三个小时的匆匆邂逅,让这座兼具园林雅致与产业活力的城市,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苏州的领军人才政策如同温暖的阳光,让我们这些归国创业者看到了扎根的希望。”远程答辩获批、政策精准赋能,冉宏宇带着团队和无耗材空气净化技术,在苏州开启了逐梦之路。
创业之路从非坦途,贝昂智能的成长史,是苏州人才生态滋养的生动注脚。最初,团队耗费积蓄与政府资助研发的无耗材净化器,因市场认知空白陷入绝境。但苏州的政策扶持与产业耐心给予了他们喘息之机。2012年雾霾来袭,技术优势凸显,企业迎来起死回生的转机。然而市场泡沫与盲目扩张又让公司在2015年遭遇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的二次危机。
“是苏州的人才公寓、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支持,让我们抵押房产挺过了寒冬。”冉宏宇感慨道,苏州不仅提供政策红利,更给予创业者容错空间,这种“陪伴式成长”让企业转向海外市场开辟新局。如今,贝昂智能已成为日本高端空气净化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品牌,用“中国标准定义世界标准”,在全球舞台绽放苏企光芒。
![]()
冉宏宇分享在苏州创业的故事。(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从归国创业者到校园引才大使,冉宏宇的身份转变背后,是苏州与人才双向成就的深厚互联。“在硅谷,我见证了产业、人才、资金与宜居环境的创新共振,而这些要素,苏州正在逐一配齐。”他坦言,苏州的产业集群优势不输硅谷,长三角的资本活力日益充沛,园林城市的宜居特质更是独树一帜。
作为中科大校友,他多次受邀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在苏州的创业感悟与生活体验,“我在苏州生活了16年,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3
烟火绣:古城里的“好事成双”
人才友好城市的终极密码,藏在一碗头汤面与一场实验的平衡间。
真正的“友好”,是让奋斗者不必在事业与生活间二选一。真正的引才,是让青年人才既能实现职业理想,也能享受生活本真。苏州给出的解法,是让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份热爱都能找到时空坐标,让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既能拥抱“搞事业”的热血,也能拥有“慢生活”的诗意。
2025年“校园苏州日”秋招宣传片《来苏州,好事成双》,从毕业季青年的人生选择出发,展现了在苏州工作生活两全其美的状态。这种“好事成双”是创业成功与生活惬意的双重收获。
在苏州的校园里度过了近七年时光的赵庆坦,对此深有体会。作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三学生,她在招聘会上寻找着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我想在工作中继续人文精神,苏州正好给了我这样的可能性。”
赵庆坦是徐州人,却被苏州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苏州的烟火气,藏在千年古城的肌理之中。她喜欢平江路的石板巷陌,常去诚品书店看展。秋天会约朋友去灵岩山徒步,周末流连于苏州博物馆与各色园林,在亭台楼阁间体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苏州,你既能埋头奋斗,也能抬头见山水。”
![]()
赵庆坦在苏州园林拍下的美景。(受访者供图)
这种浸润在日常里的文化韵味,让忙碌的职场人能够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让奋斗的青春不再只有疲惫与焦虑。
苏州的生活便利,更体现在对青年人才的贴心关照。累计投用的12万余套人才公寓,10个高品质人才社区示范点,让青年人才“居者有其屋”,无需为高房价所困。
在苏州,事业与生活的平衡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这里既有现代产业的蓬勃活力,也有浸润在千年文脉里的闲适雅趣。工作之余,无论是与好友品茶论道,在步道上放松身心,还是泛舟湖上,都能让你在奋斗与休憩之间找到完美的节奏。
这种“工作在园区、生活在城区”的模式,让青年人才既能专注事业发展,也能享受生活乐趣。拼,有赛道;闲,有味道。
![]()
银杏落满姑苏城。(苏州市委人才办/图)
当11月的银杏落满姑苏城,2025年“校园苏州日”全国秋招的收官不是终点,而是苏州“百万人才新增计划”的新起点。这座城市早已明白:最好的招才不是“留下青春”,而是“种下未来”。最好的人才生态,是城市与人才的共生共荣。
从连续10年举办“校园苏州日”,以城市之名开展校园招聘,到连续17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向全球英才送上创业“英雄帖”;从“百校千企联盟”到“百亿人才基金”,苏州的引才行动从未停歇,而每一个扎根苏州的人才故事,都在书写着这座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我对象刚考上苏州的教师编”,张弛收到这个好消息时,眼角难掩憧憬的笑意,他在苏州的生物医药求职之旅也收获颇丰,这一次他下定决心留在苏州。从为梦奔赴,到为爱停留,他期待着在这座古城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好事成双”。
银杏叶落,邀请函至。苏州,正以最大的诚意,等待每一位青年人才的到来。
素材来源:南方周末、苏州人才发布
点赞+推荐
分享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