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今年第三季度全国结婚对数158.3万,同比增长23%!

0
分享至


11月4日,民政部官网公布了《2025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515.2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0.5万对 ,同比上涨8.6%。其中,第三季度结婚对数158.3万,同比去年增涨23%!

这一数据让不少人看到了人口增长的新希望,也引发了大众对于生育率能否随之反转的热烈讨论。



结婚人数为何大幅增长?

结婚人数的突然大幅增长,看似意外,实则有迹可循,背后是一系列政策利好与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松绑,登记门槛降低

2025年5月10日起,新《婚姻登记条例》全面推行“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要求,这一变革极大地简化了婚姻登记流程。

对于异地务工人员和跨省情侣而言,无需再返乡办理登记,减少了诸多不便与成本。像广州,今年二季度结婚对数同比增加7471对,增速高达39.9%,其中大部分是跨省市登记人员;青岛的外地户籍群体登记量也实现了翻倍。

真金白银,政策鼓励婚育

各地纷纷出台经济补贴政策,真金白银鼓励结婚生育。山西吕梁给初婚夫妇发放1500元红包;广州白云区南岭村符合条件者最高可领4万元;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发放800元—1000元结婚消费券。

2025年7月28日国家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更是意义重大,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三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可获3600元补贴,连续三年,这是首次面向大范围民众发放的普惠式生育保障补贴 。

延长婚假,降低时间成本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延长婚假,新疆可休23天,山西、甘肃最长可休30天。

湖南鼓励用人单位将职工婚假延长至20天;四川拟将婚假从5天延至20天,参加婚检再加5天;河南、黑龙江为参加婚检的夫妻分别额外增加7天、10天,最长可休25—28天。

婚假的延长,让新人有更充裕的时间筹备婚礼、享受新婚生活,降低了结婚的时间成本。

民俗心理,“双春年”效应

今年是罕见的“双春年”,传统观念认为“双春宜婚”,许多此前延期的婚约集中在今年兑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结婚登记数量。

结婚人数回升,生育潜力能否恢复?

尽管结婚人数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增长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生育潜力就能随之恢复。

要知道,官方统计的“结婚对数”包含初婚、再婚及历史补登等多种情形。而真正与出生人口密切相关的初婚人数,在2024年却出现了历史性的下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5》,2024年全国初婚人数仅有91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77万人,降幅达23%,是近几十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这也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或许还将延续下降的趋势。

根据人口学者何亚福的测算,近十年初婚人数和出生人口数的比值,在1.08至1.38之间,均值在1.18左右。

按均值1.18来计算,可推算出2025年的出生人口为777万人,上下波动50万左右,即在727万—827万人之间。即便结婚登记出现反弹,若初婚人数持续萎缩,出生人口想要实现反转依然困难重重。

从根本上看,今年的结婚率反弹可能只是阶段性的,长期结婚率下行的趋势或许仍在延续。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适婚年龄人口(20岁—39岁)在2014年占总人口比重31.49%,2024年的比重为26.03%,十年间下降了5.46个百分点,减少6000多万人。

与此同时,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数量明显不足。七普数据显示,20岁—40岁的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

提升生育意愿,仍需多方努力

目前,影响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地区婚姻成本居高不下。要真正提升年轻人的婚育意愿,降低婚育成本是关键。

国家在政策层面已经开始行动,除了前文提到的结婚奖励、生育补贴、延长婚假外,还打出了一套刺激婚育的“组合拳”。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截至今年9月,全国有2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不仅保障了女职工足额、及时领取应得待遇,还大幅简化了申领流程,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无固定单位群体,也能通过这一机制享受到应有的生育保障,显著扩大了制度覆盖面。

在教育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公立幼儿园学前大班保育教育费全免,民办幼儿园的学生家长也能享受一定的减免福利。高中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延伸试点也在推进中,例如,广州的花都区、增城区、南沙区已实现高中学费全免。

结婚人数的增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要实现生育率的反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全方位降低婚育成本,提升居民收入,改变职场中的性别歧视,避免让婚育成为个人发展的障碍,真正着眼于“人”本身,才能让年轻人更安心地走进婚姻、生育子女,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 | 民政部官网、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第一财经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民生周刊 incentive-icons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新闻类期刊
11886文章数 566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