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逐绿而行,向富而兴!四川高水平打造“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森林四库·绿映天府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吴冰清 戴竺芯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四库”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森林的多元生态价值与发展潜能,为新时代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

作为森林资源大省,近年来,四川率先启动,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2024年9月,四川正式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将国家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实践,为生态价值转化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清晰蓝图。方案也为四川绿色发展锚定了新目标:力争到2030年,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碳储量达到10亿吨。

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必须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要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等重要论述再次指引“森林四库”建设迈入新阶段。

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四川以行动作答——放眼各地,绿浪之下,“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打上了精彩的烙印:以“提质”“兴业”“利民”为核心,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经济、共享民生福祉中纵深推进。从江河两岸的生态防护到林间地头的产业增收,从碳汇交易的价值变现到千家万户的民生改善,“天府森林四库”正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厚植生态底色、凝聚绿色动能。



宜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已然成型。

1

筑牢生态屏障 丰盈“四库”根基


森林同时具备“储水”与“固碳”两大生态效益,“水库”与“碳库”的协同增效,是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践行“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共同流经之地,也是两大流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省份,境内水系发达,支流众多。近年来,四川林草系统坚决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为巴蜀大地披上新绿衣。

黄河上游,阿坝州已累计建成生态防护带741公里。作为黄河干流上游流经四川境内的重要区域,黄河阿坝段水质常年为优、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青衣江、大渡河流域,雅安正在改造、补植、健康管理等有效措施提升森林质量,推动“水库”增容,预计到2027年,全市森林面积将达到1575万亩,森林固土能力超过2000万吨,森林蓄水能力达到57亿立方米。

岷江、金沙江交汇之处,长江首城宜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已然成型。截至目前,宜宾已完成人工造林和更新造林3.17万亩,退化林修复3.6万亩,森林抚育等营林13.25万亩。

嘉陵江和汉江分水岭,达州万源立足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国家储备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保护和恢复秦巴山区森林水源涵养区周边的森林植被与湿地植被。

在“碳库”建设上,四川正呈现矩阵式突破,日渐丰盈:雅安宝兴,生态修复植绿增汇;眉山洪雅,森林抚育打造高效“碳库”;阿坝红原,解锁碳汇交易,唤醒森林碳汇“变现”潜力……预计到2030年,全省新增绿化造林150万亩,其中结合储备林建设新造50万亩。

提质,就是“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的核心前提。四川还以科学理念为引领推广优良树种、规范林下种植标准,科学规划造林区域、建立森林碳储量监测体系,让生态屏障更坚固,生态底色更鲜亮。


洪雅县国有林场。

2

激活生态价值 发展绿色经济


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间,四川林草系统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大力发展木、竹、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当前已构建起多元产业矩阵。

初冬时节,成都平原东北边,龙泉山脉背坡,油橄榄已进入集中采收期。近年来,油橄榄让曾经的荒山成了“油库”,目前金堂县已累计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8万亩,带动产业复合产值超5亿元。


金堂县已累计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8万亩。

目光转向川南,泸州叙永水尾镇的竹林里,水星村邬高林下种植专合社种植基地已培育出赤松茸、大球盖菇等20多个食用菌品种,并推广至十多个乡镇广泛种植。


叙永县林下菌种植。

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板栗树下,套种魔芋、赤松茸等经济作物以及发展林下养殖等方式,来自林间的粮食更加丰富,村民们增收的渠道也在拓宽。

除此之外,达州开江,700余株中山柏葱郁挺拔,预估经济价值可达610万元;宜宾兴文,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经过加工变身为生活用品,2024年实现竹业综合产值达75亿元;广元旺苍,米仓山森林每年为全县吸引近500万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多亿元……

从林下经济到农旅融合,从初级加工到价值跃升,兴业,是“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的核心引擎。“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绿色经济的根基越扎越稳,也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角落,把森林资源真正变为老百姓手中的“摇钱树”。


兴文县“以竹代塑”加工生产线。

3

厚植民生福祉 共享生态成果


“森林四库”,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利民,是“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的共同目标。如今,目光所及之处绿意盎然,“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的鲜活印记随处可见。

保障森林“水库”功能,着力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绿色天然水塔”。四川扼守长江、黄河上游,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腹地。近年来,四川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更加充沛、丰盈、稳定、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预计到2030年,四川森林面积将达2.65亿亩,天然林、公益林等得到有效保护,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能力大幅提升。

充盈森林“钱库”储量,着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宜宾兴文、达州大竹等地,“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持续向前;泸州泸县,油茶加工、销售与茶旅融合的综合性示范产业集群,预计能带动3000人就业;眉山洪雅,瓦屋山依托“森林+”旅游新业态,发展生态旅游……“钱库”建设既促产业发展,又拓就业渠道,实实在在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红利。

优化森林“粮库”结构,着力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现实基础等因素,四川将全省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错位发展特色优势林粮。如今,全省超8300万亩林粮经营面积、1500万吨年产量,林粮成为粮食供给的重要补充,更多绿色食材端上餐桌,保障食品安全。

推动森林“碳库”增值,着力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四川围绕“扩、增、固、产”推进四项主要任务,持续巩固存量、提升质量、做足增量。2025年10月,四川首批碳普惠项目完成10654吨碳汇交易,总成交金额达62.9万元。“碳库”建设不仅能创造生态价值,还让每一寸绿意,都变成可持续的“生态收益”。


四川首批林草碳普惠项目完成交易。

如今的四川,以生态为基筑牢绿色屏障,以产业为脉激活经济活力,以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红利,正绘就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生动图景,不断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坚实林草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30401文章数 8875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