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齐书·魏虏传》“平城…世号为索干都”。《南齐书》是南朝梁时人萧显所著,《魏虏传》是记载北魏历史的史料。北魏前期曾建都平城,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城及其周围。平城当为北魏的首都,当然居住的鲜卑族很多。
平城号为“索干都”,鲜卑族称为“索干”了。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政权,“索干”也是拓跋部的古名称。《宋书·索虏传》称“索干”为“索虏”、“索头”,都是南朝人对北魏的蔑称。
“索”字是汉字的音写出的鲜卑语词。此处“索”只是个音,并无汉字“绳子”之意,更不能引申《说文》“辫子”。《周书·突厥传》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此“索国”即“索干”。鲜卑族原在匈奴东北,也可说在“北”了。则是“索干”为“索国”之同音异写,是鲜卑语与汉语的合璧词。
“干”是“国”的音转。清人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说的对“索干即桑干之转”。均为“索国”之别写。“索干”。既为“桑干”之别写,是鲜卑族的古代名称。而秦朝与鲜卑族似无接触,秦的代郡怎会有用“桑干”为名的县呢?
这得再往前推,战国及其前,我国东北有“东胡族”。秦、汉之交,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单于冒顿”大破灭东胡王”。东胡亡后,余众分为乌桓、鲜卑两部。《三国志·魏志)说,“乌丸(桓)、鲜卑即古之东胡也”。“索干”既为鲜卑的古名,当然也是东胡的古名,亦即乌桓的古名。因乌桓在南,鲜卑在北,故乌桓与中原的接触比鲜卑为早。
《史记·货殖列传》已记有“燕(国)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夫余、朝鲜、真番之利”。燕国当时已与乌桓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能获大利。
![]()
代郡虽属赵国,但其东紧邻燕国的上郡。同上书称“上郡至辽东,…大与赵代相类”。所以代也也与乌桓有接触,即与东胡有接触,再证以《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六年(前273年)取东胡欧代地”。《索隐》解释说,“东胡叛赵,驱略代地人以叛,故取之也”。说明在赵国的代郡地方居住有不少的东胡人,所以东胡人能扇动代地人起来叛赵。
秦统一后,代地还住有不少东胡人,所以,秦的代郡在东胡人聚居处能设立一个以东胡人古名为名的“桑干县”。东胡后来渐向南推移,当(曹)魏时,云(中)、代(郡)之间皆为乌桓、鲜卑所陷”。曹操曾一度将云、代地区的汉民南迁。但并未全部迁走,仍留有不少汉户与乌桓、鲜卑杂处,云、代之间便成了多民族地区。
西晋初雁门郡有五县在陉北”鲜卑拓跋部部首领拓跋猗卢强盛时,先“遗三万余家(鲜卑)散在五县间”,又来了不少东胡。后因拓跋部帮助西晋打败白部及铁弗部的功劳,西晋乃“徙陉北五县至陉南”这次将北汉民全部迁到陉南,陉北地区全部让予鲜卑族拓跋部了。
当时的“陉北”大致为今雁北地区。“陉北五县”为:楼烦(宁武),马邑(朔州),阴馆(在代县、山阴一带),“繁峙”、“崞县”(浑源)。从此原雁北地区完全为鲜卑族的拓跋部占领后,汉民全部迁往句注山(今雁门关)以南,桑干河上游成了鲜卑族的游牧区。
再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原属东胡的乌桓、鲜卑又大批迁入今内蒙古及山西、河北二省北部。所以,这一地区出现了北魏的“索干都”、“桑干郡”、“桑干河、”隋的“桑干山”唐的“桑干都督府”。此等“索干”、“桑干”都是以乌桓、鲜卑的古名,亦即东胡的古名而命名的。
![]()
众所周知桑干河发源于晋西北的管涔山,横穿笔者家乡雁北地区,向东流入河北。当流经北京时称永定河,又称卢沟河。流到天津,汇入海河入海。从前,永定河这一段也叫桑干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才改名永定河的。
桑干河在战国时称“浴水”(《山海经·北山经》),秦西汉称“治水”(《汉书·地理志》)。东汉时,下游仍称“治水”,上游则是称“称“治水”。上游则是称“水”( 三滴水加纍)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族则称全河为“称“治水”,上游则仍是称“(三滴水加纍)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族则称全河为“(三滴水加纍)水”,而其上游迁入大量鲜卑族。
鲜卑族称其居地近处的支流或某段主流为“溹涫水”或“桑干水”。隋统一后,河的两岸居民鲜卑族、乌桓族众多,相对来说,汉民显得少了,于是整个这条河被叫做“桑干河”直到现在。
《史记·匈奴列传集解》引服虔云“东胡,乌丸(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可见“东胡”并非该族的本名,是汉族因他们在胡人(匈奴)之东,而将其称为“东胡”的。而其本名为“索国”或写成“索干”、“桑干”但这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我国东北,古时有“肃慎”国。《国语·鲁语》记有:周武王克商后,“肃慎氏贡楛矢、石磬”。《书序》也载:周“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息慎”当即“肃慎”,春秋、战国时称“东胡”,秦、汉时称“乌桓”、“鲜卑”、三国、西晋时叫夫余”、挹娄”,东晋南北朝时称“勿吉”、“契丹”、“库莫奚”、隋、唐时叫“靺羯”、“室韦”,五代时称“女真”。
故而,《金史·本纪第一》说:“金之先世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也”。最古的名称既萎“肃慎”,而“肃(慎)、“息(慎)、“索(干)”“桑(干)”皆一音之转。“肃慎国”可简称“肃国”也可写成“索国”。“国”与“干”一音之转,后来“索国”便写成“索干”、“桑干”了。
东北是东胡的老家,至今未发现东北有地名为“索干”或桑干”的,何以东胡后裔于新迁居之处则多用其古名为号呢?
![]()
这可与现代相比。唐朝已经过去1000多年了,这期间中国的名称经过许多变化。在国内谁都不自称为“唐人,但在国外,至今仍有许多中国人聚居处称“唐人街”。这是因迁居别处易起思乡之情,故喜用古名以寄托之。
东胡人于新居地用古名“索干”、“桑干”正是这种情况。
总之,“桑干(乾)”可写作“索干”为“肃慎国”之简称“肃国”之音转。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桑干水》条中的按语说:“索干”、“溹涫”是“因音皆近桑干,而遂与汉(桑干)县之名相混”,认为是偶然巧合。
桑干河名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变化是要得到两岸广大人民的认可的。绝不会于某日请来个通《周易》的老先生给河按照《卦象》起了个“桑干”的名字,或按照《说文》起了个“溹涫”的名字。即使真有这样一位老先生肯为此举,也不会为沿岸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这与把桑干河名同“桑树”与“干涸”联系起来解释同样犯望文生意的错误。
“桑干”、“索干”既是东胡的古名简写。
“索干部”就不是以“桑干河”名而转的音,倒是“桑干河”是由“索干”部而得的名。
《隋书·地理志》马邑郡辖下神武县的《注》中有“后魏置神武郡,后齐改太平,后周置郡。有桑干山”可见“桑干”可作山名。当时此山附近定然有不少鲜卑人游牧期间,所以用其族之古名而名其山。后人对“桑干”一词的来源不解,在近年中华书局刊印点校《隋书:地理志》时,竟将“桑干山”改为“桑干水”,实是一误也。
![]()
管中窥豹,不喜勿喷;一己之见,抛砖引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