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飞轮船(CMA CGM)近日已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造船”)正式签署协议,订购10艘2.2万TEU双燃料集装箱船,总价值约21亿美元,计划于2028年至2029年间分批交付。
![]()
据Alphaliner数据显示,随着最新订单的落实,达飞轮船在建新船已达132艘,运力总计180万TEU。首席财务官Ramon Fernandez指出,公司当前规划包含雄心勃勃的订单计划,到2029年前将投入运营超过160艘双燃料船舶。
Fernandez表示,根据估算,达飞有望在2027年底超越马士基,成为仅次于地中海航运(MSC)的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班轮公司。“这显然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我们订购的新船均为双燃料船舶,航运业必须共同推进脱碳进程——而绿色船舶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载体,”他强调。
达飞驱动这一战略的核心理念是:必须以低碳船舶取代传统船队。Fernandez对此直言:“除此别无他途。” 这步棋也是公司一项宏大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在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谋划造船业务的布局。他表示:“我们正与美国当局持续沟通,旨在厘清并满足在美国本土造船的各项条件。”
达飞一直是中国船厂的坚定支持者,其今年在中国集中下达的32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便是最佳证明。本月初,达飞轮船宣布在扬子江船业投资建造10艘24,000TEU级超大型LNG双燃料集装箱船;3月,达飞宣布在江南造船斥资近26亿美元订购12艘18,0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
同日,达飞轮船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预计,受运价下跌、运力过剩及贸易量缩减等多重因素影响,航运业低迷态势将于明年显现。
Fernandez在发布会上表示:“2026年对航运业而言将是艰难之年。”他补充说明,达飞将通过成本管控与运营效率提升,为更具挑战性的未来十二个月做好准备。
这一悲观预期为行业剧烈波动期画上注脚——期间航运业始终夹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与红海商船遇袭事件的交叉火力中。尽管该行业在疫情期间创下利润纪录,但达飞集团的预警可能预示着更广泛的市场转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