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宁大连的养殖户王振明在山林中发现那头怀孕母猪身上扎着近两斤重的金属箭杆时,这场由无人机引发的生态危机已悄然蔓延至全国多地。从黑山羊到骆驼,从马匹到藏香猪,这些本应自由生长的生灵,正成为某些人手中"高科技狩猎"的牺牲品。
一、血色产业链:25元就能买到的杀戮工具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片
电商平台搜索"无人机箭头",瞬间跳出数百个商品链接。箭杆、尾翼、3D软尾,全套装备不到25元,商家承诺"包教包会",甚至主动提供改装教程。这种被称为"牙签"的金属箭,重量可达500克,借助无人机从高空投掷时,能瞬间贯穿猎物躯体。更令人震惊的是,购买这些杀戮工具无需任何资质审核,商家甚至承诺"不用备案"。
![]()
山西晋城骆驼养殖户的遭遇印证了这种工具的致命性。2024年9月30日,他家养的骆驼被无人机搭载的专用箭头射伤,次日死亡。监控视频显示,事发前夜11点多,有无人机在养殖场上空盘旋。类似案件在江西吕梁、湖南益阳等地接连发生,甚至出现盗猎者用无人机射杀国家保护动物黄麂的案例。
二、失控的科技:当狩猎变成无差别屠杀
![]()
图片
无人机热成像技术本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如今却沦为杀戮工具。江西赣南护农队员卢飞展示了他捡拾的无人机空投"牙签",这些金属箭杆上还残留着动物血迹。他透露,当地护农队使用的无人机单价约4万元,具备热成像与测距功能,夜间能轻易发现动物踪迹。"只要飞过的区域,可以说是鸡犬不留。"卢飞形容,无人机锁定目标后几乎必然命中,动物对空中威胁毫无防备。
![]()
图片
这种高效杀戮方式正在扭曲狩猎本质。湖南益阳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用无人机空投利箭杀死黑山羊后盗走;江西修水县有人网购改装无人机,加装钢叉控制器猎杀野兔。更荒诞的是,某护农队员曾通过热成像发现树底"热点",准备投掷时才发现目标是人,当场吓出冷汗。
三、法律盲区:野猪移出名录后的监管真空
![]()
2023年野猪被移出"三有"名录后,各地出现"打野猪热"。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韩骁律师指出,这绝不等于狩猎全面放开。地方政府仍保留猎捕活动管理权,但现实是,无人机狩猎已突破野生动物范畴,开始威胁家畜甚至人身安全。
![]()
法律层面存在明显滞后。《野生动物保护法》未将无人机列为禁猎工具,仅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补充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目前仅有湖南浏阳等少数地区明确禁止"使用无人机辅助投射标枪或箭支"。北京林业大学杨朝霞教授直言:"无人机捕猎涉及空域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安全等多领域,容易造成监管职责交叉或空白。"
四、生态危机:从野猪到人类的危险滑坡
![]()
王振明的损失只是冰山一角。他估算,三次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3万元,被扎母猪产崽量大幅下降。更严峻的是生态风险——无人机猎杀不分物种,国家保护动物黄麂、野生鸟类都成为目标。卢飞警告:"今天扎野猪,明天可能就扎到人。"这种预测并非危言耸听,江西修水县已出现无人机失控撞向民房的案例。
![]()
电商平台商家声称"箭头买卖合法",实则涉嫌违法。根据《管制刀具认定标准》,刀尖角度小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150毫米的箭头属于管制刀具。韩骁律师强调,此类"牙签"若符合特征,生产销售均需特种许可并实名登记。商家未审查购买者资质,平台未尽审核义务,都需承担相应责任。
五、破局之道:技术监管与法律完善双管齐下
![]()
遏制无人机滥猎需要技术手段与法律完善并行。韩骁建议立法规定所有无人机必须内置不可拆卸飞行数据记录模块,记录飞行轨迹与操作指令,为执法提供证据。杨朝霞教授则呼吁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将"无人机挂载投射利器"列为禁用工具,实现全国执法统一。
王振明仍在山上守着他的猪群。他研究过反无人机设备,但高昂价格和备案要求让他望而却步。"我猪的价值和它的价值匹不匹配?"这个朴素的疑问,道出了普通养殖户在科技滥猎面前的无力感。当25元的"牙签"就能构成致命威胁,这场生态保卫战早已超出个体承受范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