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年 11 月 15 日,河南网友张先生乘坐 Z54 次普速列车时,发现车厢连接处有乘客吸烟,烟雾穿透门缝弥漫至车厢,四岁女童被呛得剧烈咳嗽。当他向乘务员质疑时,得到 “连接处允许吸烟” 的回应,而车厢内 “禁止吸烟” 的标识与一旁的烟灰缸形成刺眼对比。
该事件经网络发酵后,11 月 16 日 12306 客服正式回应:普速列车车厢内部严格禁烟,但车厢连接处设置专用烟灰缸,允许乘客吸烟,此规则是为平衡不同乘客需求制定;部分列车虽加装简易隔断门,但受设计结构限制,烟味扩散问题客观存在。
01
绿皮火车的 “吸烟区” 困境
长期存在的规则边界
自高铁、动车全面禁烟后,普速列车(绿皮火车)仍保留 “车厢内禁烟、连接处可吸烟” 的差异化规则。铁路部门解释,此举主要考虑普速列车多为长途线路,部分烟民难以忍受全程禁烟,设置吸烟区是 “人性化妥协”,这一规则已延续数十年。
实际执行中的矛盾
烟味扩散难题: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绿皮火车连接处 PM2.5 浓度可达车厢内 3-5 倍,二手烟中的 69 种致癌物可通过通风系统渗透,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群体造成健康威胁;
乘务员两难:面对连接处吸烟行为,乘务员因无禁止权限只能劝导,导致非吸烟乘客维权无门,2025 年 7 月曾发生乘客劝阻吸烟遭围攻的事件;
设施与标识割裂:车厢内 “禁止吸烟” 标识与连接处烟灰缸并存,让不少乘客误解规则,引发纠纷。
02
核心争议:健康权与吸烟权的博弈
支持撤掉烟灰缸的核心观点
健康权优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绿皮火车车厢属人员密集密闭空间,不应例外;二手烟、三手烟危害已被法律和科学证实,非吸烟乘客的健康权不应妥协;
高铁经验可借鉴:高铁全面禁烟后未引发大规模争议,通过烟雾报警器、征信惩戒等措施实现有效管理,普速列车应跟进文明出行趋势;
法律案例支撑:2018 年北京铁路运输法院 “无烟诉讼第一案” 判决指出,生命权、健康权高于吸烟自由,即便在连接处吸烟,也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害。
反对撤掉烟灰缸的主要声音
烟民需求应兼顾:我国有 3.3 亿烟民,绿皮火车作为普惠交通方式,票价低廉,不应完全剥夺部分乘客的合理需求,“一刀切” 式禁烟不够人性化;
替代方案不足:长途列车运行时间长达 10 小时以上,若取消连接处吸烟区,缺乏站台固定吸烟点、尼古丁替代用品等配套措施,可能引发烟民违规在车厢内吸烟,反而增加安全隐患;
成本与现实考量:全面撤除烟灰缸、改造车厢密封结构需大量资金投入,部分老旧绿皮火车短期内难以完成升级。
![]()
图片
03
争议背后的本质与破局方向
规则与时代的脱节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人性化” 的定义已从 “照顾部分人需求” 转向 “保障全体人权益”。绿皮火车的吸烟区规则,本质是过去交通条件有限时的权宜之计,如今已难以适应社会对文明出行的需求。
并非非黑即白的解决方案
分步推进:先在新建或改造的普速列车上撤除烟灰缸,加装高效密封隔断门;对老旧列车强化控烟宣传,明确乘务员劝导责任;
配套保障:在沿途大站设置标准化吸烟区,列车内提供口香糖、尼古丁贴片等替代品,通过 APP 提前告知乘客控烟规则;
技术赋能:借鉴高铁烟雾报警系统,在连接处加装监测设备,对违规吸烟行为纳入铁路信用体系惩戒。
绿皮火车上的烟灰缸,看似是一个小设施,实则折射出公共空间权益平衡的大命题。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禁止吸烟” 与 “允许吸烟” 的对立,而是如何在保障健康权的前提下,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兼顾不同群体的合理需求。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普速列车的控烟升级是必然趋势,但这需要铁路部门、乘客、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撤与不撤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出行中感受到尊重与保障 —— 这才是公共交通文明的终极追求。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