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心不可无,信任也不能无底线。”
这句话,用在郑州的刘先生身上,恰如其分。2025年11月中旬,刘先生哭着走进媒体,他说,八年婚姻,换来的是被掏空的积蓄和一纸打赏记录。
据《红星新闻》报道,刘先生和妻子结婚八年,育有孩子,婚后妻子辞职在家照顾家庭,刘先生承担所有经济支出。
![]()
八年来,他在外奔波为家打拼,从没问过钱花哪了,工资卡、存款、生活费,,所有积蓄整整116万元,都交到了妻子手中,只为让她安心带娃。可直到他准备为孩子办教育储蓄账户时,想查一下定期存款,才发现账户上只剩几千块零头。
他追问了两天,妻子才崩溃承认:其中67万元被她
![]()
打赏给了一个男主播,。妻子说,她只是“想让他赢PK”,输赢之间就是几十万的“礼物雨”。
剩下的钱说不清楚花哪了,甚至还欠了8万多元网贷。
刘先生的语气平静不下来。他住的出租屋一个月300块,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一天两顿馒头咸菜;而妻子在家开着地暖,却把他八年存下的积蓄砸进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主播直播间里。
他说:“我不是怕她花钱,是没想到她把这个家,当成了虚拟世界的提款机。”
![]()
妻子的理由很直接,说是“上头了”,想帮那个主播“打PK”“拉票”,还强调从未见过本人。可刘先生不认这个账,他说:“她可以不爱我,但不能拿我的命根子去养别的男人。”
所谓“PK”功能,其实是直播平台精心设计的“打赏机制”,作为平台内主播之间的竞赛,粉丝打赏越多,主播排名越高,曝光越大,收益越高。
而粉丝呢?图的不是实质回报,只是一种存在感。
刘先生的67万,到底进了谁的口袋?这事追起来可不简单。
![]()
2025年发布的《直播平台商业模式透明度专项调查报告》揭示,当前主流平台普遍采用“平台与主播五五分成”的模式。也就是说,用户打赏100元,主播最多拿到50元,其余部分由平台抽成、支付渠道服务费和税费。
这意味着,即便刘先生能追回打赏款,也最多只能找回主播部分的那一半。平台那份,通常以“服务对价”名义拒退。而且,很多平台没有“打赏冷静期”或“后悔权”,只要钱送出去了,就很难追回。
即使刘先生已向平台提交申诉,客服的回复也只是:“需提供完整资料,核实消费行为。”是否能退、退多少,平台说了算,用户完全处于被动。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收入、存款、投资等,均属夫妻共同财产。即使存款在配偶名下,也不影响另一方的权益。
这也就是说,刘先生有权利主张妻子的大额打赏行为是擅自处分重大共同财产,属于无效行为。只要他能提供打赏记录、银行流水,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退还一部分款项。
不过现实是,打赏的钱已经分给了平台和主播,平台多半不愿配合。就算走上法庭,常见的结果也只是追回一部分金额,还要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近八成高额打赏发生在PK环节,而打赏者中,30至50岁女性占比接近三成。
![]()
这些人多为家庭主妇,情绪出口少、社交圈封闭,长期得不到情感回应。主播一句“谢谢姐姐”“你来了我才有信心”,就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
打赏,成了她们唯一能“控制”的事。
这场婚姻危机,并非一朝一夕酿成。刘先生本以为,家庭就是两个人同心协力过日子,谁掌管钱不重要。可现实是,没有共同决策机制,信任成了漏洞。
更关键的是,平台在打赏设置上缺乏预警机制。没有消费限制、没有家庭提醒、没有冷静期,一切都在默许“冲动就是正义”。
![]()
对直播平台来说,利润高于提醒;对用户来说,冲动高于理性。
刘先生说,他已经对妻子死心。但因为孩子、因为老人,他还不能立刻离婚。他现在唯一的希望,是追回部分打赏款项,至少给孩子留点保障。
他说:“我不怕她不爱我,我怕她不把这个家当回事。”
这句话不复杂,却打在了很多人的心上。
![]()
家,不是提款机,婚姻不是独角戏。
婚姻中的信任,不是无条件的放手,而是双方建立在规则上的共管和透明。财产不能任性挥霍,情绪不能肆意消费。
刘先生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婚姻中,信任、管理、情感、责任之间的裂缝。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不是谁说了就算,而是两个人,一笔一笔,共同守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